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理论思考
· 信用缺失:
内需不旺的重要原因
·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
· 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
· 工作中的经济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信用缺失:
内需不旺的重要原因

毛瑞福
  受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影响,我国经济也面临着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其实,这次危机与其说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有其偶然性,还不如说是经济周期使然,具有必然性。按经济周期逻辑,一个发展阶段之后通常表现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美好的愿望当然期待高涨阶段更持久些。殊不知,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有效调节经济运行的体制,而危机阶段是对以往运行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强制性的调整。

  既然危机具有必然性,那么,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有效的解决之道。为有效应对此次危机,大家的共识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有效措施。而问题的症结是,扩内需已喊了十几年,为什么一直难以提振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府、个人、企业信用的缺失。

  政府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制和做法。扩大内需对一个国家来说,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更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虽然我国早几年就提出要积极扩大内需,但在出口、投资两驾马车动力十足的情况下,内需不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压力也从未像时下那么大。因为,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把扩大内需更多地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手段。也正是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全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在近几年推出的一些涉及民生的改革举措中,如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不同程度存在着“本位主义”思想。在老百姓看来,似乎越改革,自己买单越多。这就是改革所产生的预期信用效应。事实上,并非中国老百姓天生就不肯花钱。他们不敢花钱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未来改革前景担忧所采取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个人信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金融中介机构信用服务的滞后。中国内需不足,实质上是民需不足。民需不足又主要表现在耐用消费品价格与收入的矛盾,特别是最能花钱、最想花钱、又最没钱的年轻人。没有现钱,难道就不能消费吗?美国人可以把未来的任何潜在的收入提前实现,这包括个人未来的劳动收入、生产性资产的未来收入、企业的未来收入、土地的未来收入等等,通过票据化、证券化的方式把这些收入实现。因为这些未来的收入都属于个人财富,只要通过信用运行机制,就可以把未来的财富变为可以即期消费的金钱。可见表面上个人消费不足,实质原因是,由于信用制度的缺失,导致个人没有钱可借、也不敢借,这才是真命题。

  企业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受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分散、不透明和信用意识淡薄的影响,使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制约社会投资需求的根本原因。我国企业中99%是中小企业,它们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难。我国不缺乏存款市场,缺的是贷款市场和融资机制。也就是说储蓄并没有转化为投资,银行普遍惜贷。这说明,信用不足限制并阻碍了社会资金的流动。

  扩大内需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要求我们抓住要害,综合治理,特别是作好相关制度安排。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政府信用建设,调整社会利益结构,增强信用服务功能。既要实施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也要加快信用、社会保障等社会政策的改革创新力度。这样才能有效提振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信用缺失:
内需不旺的重要原因
毛瑞福 2009-6-22 48256F32002924A6482575D300317704[A5-毛瑞福≈B1-江于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