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理论思考
· 信用缺失:
内需不旺的重要原因
·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
· 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态
· 工作中的经济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
袁跃兴
  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文化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宣传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提高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的确,这个“文化遗产日”,不应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看看当前,当有人把保护文化遗产这样一项严肃的工程变成一种商业文化游戏的时候;有的历史古镇被大肆开发,而文化的质感和历史的内涵被彻底牺牲,一直到古迹古镇完全“死亡”为止,杀鸡取卵的方式,文化成为无知无识的官员的祭品时;当一栋栋历史建筑被推倒铲平,变成地产商的货品,有钱人的私家洋房时;甚至,我们的一些文化遗产意识淡薄的人仅仅把负载历史积淀和充满传统精神的文化遗址,当成了一个游玩的闹场时,我们有必要在这样一个具有精神仪式感的日子里,去思考历史、传统、遗产和文化等等这些人类纯粹精神价值的东西……

  记得龙应台在阐述她对人类“文化”现象的理解时,曾经讲过两个小故事: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一个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斯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

  在台湾南部乡下,作者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在这两位老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民族传承的影响。希腊老农的“美学意识”,台湾老人对文化和知识的尊重和敬畏,他们精神当中的这些文化意识,都可说来自于一种文化遗产,来自于一种传统。所以,在他们不经意的日常行为当中,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历史的力量,传统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

  所以,文化遗产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历史的情愫。历史学家说:“我既是本性又是历史”,“人没有本性,只有一部历史”。对于我们的民族来说,对于我们个体生命来说,我们都无法割断与历史的联系。文化遗产,或可说是一部古籍经典,或可说是一处历史遗迹,也可说是历代圣贤名哲的思想……这些作为外部形式,成了历史。它们让我们有了历史的记忆,让我们可以窥见到遥远、悠久的历史的面孔。所以,我们说,历史并不是遥远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历史的演进之中。

  文化遗产给予我们的是一种传统。如果我们的文化生命,成了随水飘零的浮萍;如果我们的精神信仰,像那脱离系泊的舟,这就是我们丧失了文化遗产所给予我们的传统。失却传统,我们不仅变得茫然无措,孤独无助,而且会最终变成了失去根基的、牵系的、散乱的个体生命。文化遗产作为传统,使零散、疏离的我们具有了集体经验、共同情感和文化认同。这些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的历史是什么,我们自身又是什么;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又将到哪里去……

  而且,传统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的因子,就像血液一样流淌于我们每个生命的个体之中,通过它才使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直立起来。我们就是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中自由呼吸、发挥精神的创造力。尤其文化历史上的那些遥不可及的文化先贤的光芒,穿越千年时空,照耀当下,让我们的生命历程,因为多了传统文化的陪伴,而变得厚重和温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 袁跃兴 2009-6-22 48256F32002924A6482575D600109DD4[A5-袁跃兴≈B1-江于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