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之所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许多工作都能走在前列,关键就在于率先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改革,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形成先发优势,极大地释放了蕴藏于群众之中的发展潜力和动力,构建了区域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浙江模式”。
当前,浙江进入了人均GDP 6000—10000美元的特殊发展阶段,区域竞争、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繁重,同时又要积极应对日益加深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处于这一特殊、敏感的新时期、新阶段,浙江唯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继续走在前列。具体来说,浙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既是避免陷入“拉美陷阱”,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又是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实现保稳促调的需要;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率先走出困境的需要;还是适应国际化新形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年实践表明,浙江的经济体制是有活力的,能对市场信号的变化自主、灵活地做出反映。浙江要率先走出危机、继续走在前列,就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率先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浙江只有在高端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从体制上保障转型升级总目标的实现。
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先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增强坚持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纠正各种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警惕传统体制下的某些旧做法复归。要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先导,用改革的手段来破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保持公有制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继续大力支持、发展、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人的自主创业,通过拓宽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者的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工商注册手续、加大融资扶持力度、加强行业发展引导、丰富信息服务内容,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市场环境。
尤其要进一步破除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通信、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科教文卫等社会领域的限制,鼓励依法合规的民间借贷、民间金融发展。必须尽快从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真正转向以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为主要内容,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加快浙江由初级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由农村工业化主导向由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全面参与国际市场转变。
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改革
新时期、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不可能是某一领域的单独行动,更不是各地区、各单位相互孤立、各自为政的行动,而应该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紧密相连、相互配合、互促共进的全方位改革开放。在当前浙江已具备较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基础的情况下,要更加关注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要进一步推动浙江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全力打造以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础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机制。
要破除行业分割问题和阻碍产业链协作的各种因素,推进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的联动。
要围绕建设“科技强省”、“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进一步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致力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保护模式、保护方法和保护手段。
要以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为主要内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政府对群众、企业创业创新活动支持与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提高服务、组织能力和构建平台上来,着重进行引导、鼓励和推动。要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和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
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尤其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农民住宅和宅基地的质押、流转机制,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增强广大农民的创业能力。
坚持国际化导向与扩大内需并举
国际金融危机给外贸依存度高、出口导向型的浙江经济带来了重大冲击,这表明过分依赖出口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或不再开拓国际新市场,更不能停止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事实上,我省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并不是过高,而是远远不够,我省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依然很低,远未进入发达国家的主流销售渠道。我省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绝不能放弃多年来含辛茹苦培育起来的外贸竞争优势。今后,应进一步扩大开放,着眼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将当前的金融危机视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集聚国际高端要素资源的良好时机。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外经、外贸、外资、外商服务管理体制,引进优质跨国企业和项目,以及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完善生产、生活、创业、服务环境,留住好企业、好项目和优秀人才。
与此同时,要加大对外经外贸在结构优化提升、国际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出口基地建设、出口风险控制,尤其是扩大进口、发展服务贸易等方面支持的力度。在坚持国际化导向、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开拓内贸市场,因为13亿人口的内贸市场实际上是最有潜力和最值得开发的市场,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4万亿的投资计划,发布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开展家电、汽车下乡活动等,内需将被充分激活。
从各地实际出发,彰显改革开放的特色和针对性
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是我国、我省和各市县区,乃至乡镇村,在新时期的共同使命。尽管这一使命在各个区域、各个单位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都必须在遵循中央和省委统一指导、部署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自身特色和行动的针对性,以避免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对于每一个市县区及乡镇而言,由于发展基础条件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特色往往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是其发展基础最好的领域,也是该地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正由于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就应该根据各自的资源、经济、科技、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独有的特色,制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策略。
开展试点和面上推开相结合,力争在某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过去30年,我们走的是一条由点到面、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我省省情的成功的改革开放之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面临诸多难以预见的挑战和风险。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必须将改革试点与面上推进相结合,从而减少改革风险、保证社会稳定。2008年,我省在杭州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在嘉兴、义乌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在温州、台州设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赋予先行先试权,这是新时期我省深化改革的科学决策。下一步应系统总结和梳理相关经验,待时机成熟时在面上推开。
此外,建议:
为民间资本、银行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开辟更多新渠道,使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获得更多金融支持。加快推进行业担保基金、互助基金、共同投资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的发展,全面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使沉积于民间的财富转化为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强劲动力。
创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融合的形式和渠道,争取在资本市场和土地产权、排污权交易,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进一步破除资本、技术、人力等跨部门、跨地区乃至跨国境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营造统一、无差异、无歧视的经济运行环境和市场监管制度,加快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行业在土地、税收、用工、社保、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差异。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