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省情况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势在必行。
上市融资行情看涨
中小企业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成为制约其融资的一大瓶颈。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资本市场“浙江板块”的强势崛起,这一状况正在日益改善。
尽管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波动较大,但我省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依然较活跃,融资“收益”可圈可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共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6家,新增募集资金120.19亿元,其中,新增的11家境内上市公司均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融资总额达47.72亿元,分别占国内中小板新增上市公司和融资总额的15.49%和16.8%;1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再融资,募集资金108.18亿元,占全国新增再融资额的3.1%。到2008年末,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已达170家,累计募集资金1121.27亿元。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31家,数量居全国第3位;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54家,居全国第2位。从中不难看出,我省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受益面正逐步扩大。
眼下,浙江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又有两大利好消息:一是A股将重启IPO,二是创业板推出在即。这对优质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储备资源较丰富的浙江而言,可谓适逢良机。目前,我省对创业板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已筛选完毕,前期准备工作也已就绪,力争推动10至20家企业捷足先登创业板,在提升“浙江板块”影响力的同时,为优秀中小企业再开辟一条畅捷的直接融资渠道。
基金融资锋芒初露
对创业期中小企业而言,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开展股权融资则是上佳的融资捷径。
今年3月初,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率先在浙江破土发芽。省政府设立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注册资本5亿元,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领作用,逐级放大、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投领域,重点投资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创新。
一股创投、风投基金热潮在浙江大地上风生水起。宁波市把握长三角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试点城市的机遇,稳步放开股权投资市场,目前该市的股权投资企业已达20余家,注册资本规模近20亿元;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杭州西湖区政府首期出资200万元,设立杭州市首个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了超过30家的创投、风投基金“加盟”,总管理金额超过50亿元;由省政府牵头组建的天堂硅谷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到今年4月底,已成功发行13个创投基金,管理基金资产规模近30亿元,投资项目28个……据统计,目前全省已登记注册的各类创投企业达50多家,注册资本64亿元。
此外,证券投资基金、保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基金融资也“蓄势待发”。财通证券、浙商证券公司正在积极争取设立证券投资基金,我省还着手与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大型保险机构合作建立保险基金,以期引入更多的保险资金。
债券信托多点开花
债券融资、信托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浙江中小企业融资触角越伸越广,融资渠道越拓越宽。
我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包括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短期融资券等。据统计,目前,全省累计有14家企业发行了156亿元短期融资券,18家企业发行企业债257亿元。同时,浙商银行还发行了额度为6.96亿元的国内第一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让省内中小企业喜喝资产证券化的“头口水”。
中小企业成长信托基金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又一条新途径。中投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与政府合作,去年下半年以来先后设立了平湖秋月和宝石流霞两只信托基金,政府投入引导基金200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9000万元,支持了49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最近,萧山区政府又与信托机构合作,设立了信托计划规模达6亿元的中小企业债权信托基金。
融资租赁也成了中小企业喜爱的融资新方式。我省融资租赁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支持中小企业具有起点低、手段灵活等优势。金融租赁公司一方面通过回租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又为其提供设备租赁,支持企业技改和设备更新。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省内唯一一家从事融资租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仅2008年就为省内38家企业融资3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