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红色经典带来红色记忆
· 全国首个“寓言大市”诞生的背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全国首个“寓言大市”诞生的背后
■本报记者 章瑞华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一座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名片”。在全国首个被授予“寓言大市”的浙南瑞安,活跃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与新中国同呼吸、共成长的180多位“寓言”作家。据统计,2007年首届全国校园寓言童话大赛中,总共781名获奖者,瑞安占563人;我国寓言创作研究最高奖“金骆驼奖”,瑞安先后5人上榜;近年来,这里还涌现了全国第一部童话寓言、第一个校园寓言、第一本戏剧寓言、第一家科幻寓言,正式出版儿童文学和寓言创作专著30多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慕名而来,专程探访那些默默奉献、勤劳写作的“寓言”作家。

  乡村教师的经典名篇

  “一匹小马要过河,但它不知道河水有多深,于是就去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我趟着就过去了。小马又去问松鼠,松鼠说:河水很深,上次差点把我冲走。最后,小马跑到河边,自己试着往前趟,这才发现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自己完全可以渡过去……”

  寓言《小马过河》从1957年开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历经50多年光阴,成为更新率很高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留存为数极少的经典之作。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半个世纪的寓言《小马过河》,给一代又一代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十年来,这篇寓言还被翻译成15种语言在国外发表。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的作者原来是瑞安的乡村教师彭文席。

  今年“六一”节前夕,当记者在瑞安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十六层病房见到彭老先生时,眼前这位精神矍铄、讷于言辞的老人看起来朴实憨厚,皮肤黝黑,时而露出些许腼腆的笑容。他悄悄透露:“前几年,这篇名篇还差点被当作是外国人写的呢!”1979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举办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作品《小马过河》荣膺一等奖。然而,组委会却三番五次找不到这篇寓言的作者。有人看过《小马过河》的英文版,怀疑这只是篇译文而已。幸运的是,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处求证无果后,又根据线索找到《新少年报》编辑部,他们历经艰辛,细心寻找,上上下下翻阅了20多年前的文章索引和作品原稿,最终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居然是浙江瑞安的普通乡村教师彭文席。

  “活了八十多年了,我可是第一次住进医院呢!”彭老告诉记者,自己高中毕业后便在家乡瑞安农村的莘塍小学教书,1955年他刚好29岁,白天上课晚上备课,业余时间创作了《小马过河》,写完后贴上邮票投寄到上海的《新少年报》编辑部。“这是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没有刻意酝酿,当时也是灵感突发,随手写在一张夹讲义的备课纸上。”年逾8旬的彭老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1980年,彭文席意外收到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的获奖通知,这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获了奖。“从那以后,我坐在家中便不断收到《小马过河》的稿费单,平均一年有十几张,有些还是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外国寄来的。”迄今为止,《小马过河》被翻译成15种语言,在海内外影响也不小。“国外寄来的稿费一般是50美元,国内的大概两三百元。”去年,彭老还收到一封来自香港教育部门的信函,希望能和彭老签订授权协议,将《小马过河》编入当地的中文教材。因为《小马过河》,彭老在瑞安成为不大不小的“明星”。记者得知,如今在瑞安一带,当地的教师和学生都以彭老为荣,几乎所有小学在教《小马过河》时都会特别指出:“这是我们瑞安的彭文席爷爷写的!”采访结束,彭老还坚持送记者到电梯口。然而就在5月27日传来消息,彭老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真可谓“斯人已渡河,‘小马’却永留。”

  辛勤写作的“寓言伉俪”

  在妻子洪善新的心目中,丈夫张鹤鸣永远是忙碌的。他曾是瑞安越剧团的编剧兼团长,当过瑞安市文联主席,即使退休后依然忙着自己的“寓言事业”。他们既是师生,又是夫妻,也是相互支持、携手风雨辛勤创作数十年的“寓言伉俪”。从“而立”、“不惑”、“知命”,直到“古稀”,今年夫妻俩正好结婚40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62年,张鹤鸣从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瑞安中学,执教高一(3)班时,洪善新正是这个班的学生。记得当年瑞安中学办了一张颇有影响的油印报,张鹤鸣写稿编稿,洪善新刻写蜡纸,两人一起校对稿件,最后一起绘抹标题和题花。1969年,志同道合的两位年轻人结为夫妻。“刚结婚的时候,家里家外我总是习惯地叫他老师呢!”在洪善新心中,丈夫总是让她充满崇敬之情。

  结婚之初,夫妻俩寄居在老街一间朝西的平房里,低矮潮湿。1970年,张鹤鸣被调到瑞安越剧团担任编剧,喜欢创新的他一直为写出有分量的剧本而苦思冥想。有一天,妻子洪善新看完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后,说这篇童话挺感人的,不知能否改编成越剧。妻子的一句话触发了张鹤鸣创作的灵感,他决定独辟蹊径,干一件别人从没有干过的事情。

  经过十几个不眠之夜,新编剧本初稿终于完成。而此时妻子洪善新正随瑞安曲艺团到外地巡演,家里的三个女儿交给张鹤鸣。他时常写剧本忘记了时间,孩子们喊饿了,他匆匆放下笔跑出去买几个馒头,一人两个,凑合着当作一餐饭。在各地区戏剧普遍滑坡的情况下,他毅然挑起剧团团长的重担,带领剧团上下闯出一条新路,第二年剧团全年演出518场,直至演进了中南海。张鹤鸣也连续5年被评为瑞安市和温州市劳动模范,1987年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如今,张鹤鸣在国内寓言创作上“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成了瑞安寓言创作的“领军人物”。他的寓言剧选集《喉蛙公主》、寓言集《醉井》、《角马公主》和儿童剧选集《海国公主》相继出版,为国内文坛寓言创新和题材的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2007年和2008年,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连续两年为他举办了高规格的作品研讨会。去年,他还高票当选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并以他的名义设立了“童彤杯”张鹤鸣戏剧寓言奖。

  在堆积如山的书房,记者打探,寓言集的名字怎么都是以公主命名的呢?夫妻俩笑着说,“因为我们家有三个女儿,所以是三公主啊!”别看这些寓言故事都是张鹤鸣写的,但是他的手稿可都是妻子洪善新一笔一画重新抄写整理的。2002年,张鹤鸣和夫人在瑞安创办了“双羽文艺创作培训学校”,为校园文学和寓言创作培养优秀的苗子。张鹤鸣负责教学,洪善新负责管理。重新回到熟悉的教室,他们一同上课,一同下课,然后一起回家。

  校园内的寓言小作家

  在瑞安,寓言创作并不是少数作家的事,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记者利用午后间隙,走进位于市区花园路45号的瑞安红旗实验小学,一帮挂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正在老师的辅导下编写新一期的校报呢!该校校长周贤豹向记者介绍,学校历来重视对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和寓言童话创作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师生作文教学成绩斐然,每月定期出刊的校报上还专门开辟了寓言童话专版,孩子作文在全国的报刊上频频发表,省、市级以上各类作文比赛也屡获佳绩。去年10月,学校的“清水小禾”文学社挂牌成立。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评委会主任樊发稼,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寓言作家叶澍,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秘书长马长山教授等数十位专家特地发来题词鼓励。

  “清水漪澜碧波里,小禾出水在红旗。”说起教学和创作的甘苦,“清水小禾”文学社负责人谢尚江老师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如今全校1100多名小学生中,“清水小禾”文学社已有各年级200多位学员参加。不久前,学校还被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瑞安市教育局确定为“瑞安市十佳校园文学(寓言文学)创作基地”。记者了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安文联创办的少儿刊物《小花朵》共出版100多期,单期发行量最高达到78500多册。文学季刊《玉海》常年开辟“寓言集锦”、“未来作家”等儿童文学作品专栏,重点发掘和培养年轻一代的寓言创作人才,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寓言创作梯队。

  被誉为国内“寓言新秀”的冰子,原名谢丙其,现任教于瑞安马屿第二中学。就在去年,他所著的寓言集《啄木鸟医生》成功摘得第四届中国寓言文学 “金骆驼奖”创作三等奖。记者打开这本收入了他近年创作的70多篇寓言故事的心血之作,“无花果的选择”、“两个营销员”、“龟兔新传”……选题内容丰富,读来生动有趣。谈及教学的忙碌和创作的艰辛,“我以为,诗歌偏于抒发情怀,阅读人群相对狭小;而寓言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小故事中包含着大道理,寓意深刻,更受大众青睐。”因为他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教学之余每年都有十几篇新的寓言作品问世。在2008年,他当选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每天的公务、家务之外,谢丙其总忘不了他的寓言创作。“有时即使在上班的路上,我也会注意观察,寻找写作题材和灵感,我的许多作品就是在上下班的途中构思出来的。”

  临别之际,瑞安市委宣传部长朱荣娒告诉记者,摘得全国首个“寓言大市”桂冠,仅仅是一个起点,在普及、推动寓言创作上面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一直在路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全国首个“寓言大市”诞生的背后 ■本报记者 章瑞华 2009-6-5 浙江日报000132009-06-0500024;浙江日报000132009-06-0500020;浙江日报000132009-06-0500022;浙江日报000132009-06-05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