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老人为见儿子谎称离婚
· 梦里不再有海盗
· 小学生巧妙再现“国庆大阅兵”
· 儿子“就业”父母发工资
· 校园里的便衣“警察”
· 茶农争评“职称”
· 残疾女子用脚剪纸
· 木鱼中学的希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校园里的便衣“警察”
■通讯员 叶王景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被誉为“神探”的便衣警察,他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保卫学生的安全。

  与“偷盗团伙”硬碰硬

  和杨家军联系的时候,他正在接儿子放学,刚刚上完一个夜班,紧接着又是一个夜班,白天难得有空在家。杨家军的家租住在学校附近,一是为了上班方便,二是房租能便宜些。

  2001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第一批学生刚刚搬到下沙,杨家军也在那一年到杭电做起了校卫队班长。那时下沙周边的环境复杂,工地比较多,学生都是大一的,又是在陌生的新环境中,自我管理和保护的意识比较弱,工作很辛苦。

  让杨家军印象最深刻的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学区和宿舍区之间的马路不让汽车通行。可还是有司机从中间穿过,没到上下学的高峰时间,保安们就当起了临时调度员。夏天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还没有半点树荫,在太阳下晒得每天能脱一层皮。

  那时,三千多名大一新生搬到了下沙,偷自行车的人也多起来,而且都是明目张胆地偷。往往是一群人开着面包车到学校门口,十来个人一起到宿舍区里偷自行车。“为了杀杀他们的锐气,也得摆出点架势来,这样的冲突没少发生。” 回想起那些情景,杨家军依然心有余悸。

  对“嫌疑人”过目不忘

  校卫队的工作靠的是丰富的经验,有时也得凭第六感觉。2006年的夏天,下沙高校几天内丢了十来部手机、两台笔记本电脑,一时间人心惶惶。

  “我认人的能力还不错,只要见过一面,下次见到就能认出个八九不离十。”通过学校的监控录像,杨家军找到了偷窃者的模样。

  一天早上五点多,杨家军刚刚上完夜班,在门口巡查,看见两辆摩托车停在学生公寓门口。“当时只是觉得脸熟,但没敢确认,但仔细回想,马上确认是监控上看到的小偷。于是找上一名队员,悄悄地跟在他们后面,一路从学校追踪到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在离他们几百米远的地方悄悄监视着,不敢轻举妄动,一是怕打草惊蛇,二是在外面望风的两个男人块头很大,估计不是对手,赶紧联系边上的派出所。”

  等民警赶到时,两个男人还在校门口闲逛,警察以搜查摩托车驾驶证的名义接近目标。另外两个浑然不知情况的同伙女人,也被一网打尽。从他们的住处查出了50多部手机、几台笔记本电脑。

  分辨“小偷”有技巧

  当保安久了,有时抓小偷会成职业病。一天,杨家军没上班,带着孩子在学生宿舍里转悠,就听见有人噔噔地从宿舍楼里跑了出来,一个男生从身边跑了过去,听见后面追的人在喊“抓小偷”。

  一听到“小偷”两个字,杨家军马上追了出去,一个加速度再往前一扑,将小偷按倒在地上。等他回过神来,才发现原来是个彪形大汉。

  在他的保卫生涯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听到小偷两个字像上了发条一样,只顾着往前冲了,根本没看追的人到底是什么样。”

  在校保卫的岗位上干了差不多十年,杨家军也有他的一套认人办法,常常对着监控镜头寻找目标。

  “学校每天人流量那么大,混迹在学生当中也看不出个端倪,有时候也得凭经验。一般学生都打扮得清清爽爽的,哪怕时髦些也很有学生的样子。外面来的人员可能会头发乱些,皮肤黑一点。不过这也不是绝对,有时还得凭借经验和第六感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校园里的便衣“警察” ■通讯员 叶王景 2009-5-21 48256F32002924A6482575BB0025C0F4[A1-陈惠≈B1-陈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