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资本论》搬上舞台的幕后故事
· 农舍书墨香 田郎是文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6年前,浙江省第一家农民读书协会在慈溪桥头诞生,至今已拥有近3万册图书,1万多名会员,占了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
农舍书墨香 田郎是文人
■本报记者 刘 慧 通讯员 卢萌卿 王雪峰
  古越瓷文化曾在慈溪的上林湖一带大放异彩,四周的风土人情造成了多方位的文化熏染,其影响悠长而久远。而今,尊文重文之风在桥头镇方兴未艾。记者近日在桥头镇看到,图书馆里的3万余册藏书摆满了长排书柜,并配有计算机自动化管理设备;旁边的期刊架上,整整齐齐地放着新到的一批杂志,桌上堆着装订成册的各类报纸——这里也是桥头镇农民读书协会所在地。

  据桥头镇文化站站长余孟友介绍,一年到头,这里天天敞门免费开放借阅,书籍流通量大,借阅率高,有效促进了农民读书之风的形成。馆藏图书也从当年不足2000册,到今天已拥有近3万册图书,1万多名会员,占了全镇人口的三分之一。已经形成了镇有万册图书馆,村有千册图书室,支部有科技图书站,农户家有藏书柜的读书网络;其中,镇上年年有读书报告会,村里月月有干部读书会,许多农家还有各自的读书日。读书,成为慈溪桥头农民的一种时尚。

  一

  桥头农民读书协会始建于1983年。那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桥头镇开始发展 “一优两高”农业。但不少农民不懂得草莓、葡萄等如何种植、一些新的农药如何使用?因势利导,为改变当时农民文化知识贫乏的状况,时任乡文化站站长的杜松根创办了农民读书协会。在田头干活的农民,一年只要交1元钱,就可以在协会中借书。农技类、生活类等实用的知识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一结合,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来。眼下,一批从农民读书协会走出来的农民,靠读书、用书成为一方“能人”,他们中有农技高手、农民画家、农民企业家等,被当地人称为“土秀才”。

  何家村的何通达只有初中文化,担任了植保员后,靠从读书协会借来的《棉花种植技术》等书的指导去实践,摸到了致富的门道。他所在村的皮棉平均亩产在慈溪市名列前茅,本人不但考上了农技员,还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三潭村农民余龙加听了读书协会组织的 “棉花的一生”知识讲座和看了 《化肥使用技术》教材后,调整化肥配比,夺得了棉花高产,引得附近农民争相仿效……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农民致富的门道越来越多,但 “要想富,先读书”的理念不曾动摇,它是众多荷包鼓起来的农民的共同心声。

  被评为宁波市 “十佳农民读书之星”的上林湖村青年陈竹青,有一天,他从一本书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发展养猪事业的文章,激起了他也要养猪的想法。他从1995年饲养2头母猪起家,如今已拥有一座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全年饲养量达到3000余头。有人给他戴上了“养猪状元”的桂冠,又被慈溪市命名为 “科技示范户”。一有空就啃书本,经常翻阅 “实用养猪大全”、《常见猪病防治》等书籍,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桥头镇的不少农民通过读书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利用从书中获取的知识,为自己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二

  难能可贵的是,读书不仅使桥头镇农民拓宽了致富门道,还使桥头镇农民走上了传授农技的讲台,与更多的父老乡亲分享各自的读书收获。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小桥头村青年农民余张校,藏有100多册养鹅书籍,他边学边干十几年,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鹅能手。现在,他经常被邻近村镇请去,传授科学养鹅新技术。他乐呵呵地说:“没想到我一个文化不高的农民也能当上一回教书先生。”

  以擅长讲故事而闻名乡间的杜松根,受到宁波大学的邀请,把自己的故事讲到了大学讲堂;桥头镇政府食堂一位烧饭的阿姆,不仅家有藏书500册,而且在桥头镇举办首场读书报告会时,她第一个上台向五姓村村民作自己的读书成果报告。喜爱读书的她,知道读书明理,对养儿育女也有好处。多年来,儿子在她的培养下,已成为一家大企业的技术骨干。读书,使孙仲毓一家书香浓郁,家庭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

  读书还把部分桥头镇农民引进了艺术的殿堂。被评为宁波市 “十佳农民读书之星”的下舍村青年农民余海军,从小喜欢画画。 13岁那年,因家境贫寒辍学后,他白天给别人做泥匠帮工,晚上看书、学习、画画。《人民画报》、《敦煌艺术》等书刊,是他最早的启蒙书刊;照着书上涂涂画画,是他最爱做的事。1992年,参加民间绘画培训,坚定走创作农民画道路后,他先后有30多幅农民画作品获全国大奖,成为慈溪市农民画创作群体中的排头兵,被评为宁波市十大农民艺术家、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余海军民间画集》是他绘画艺术的一次总结,也是他对于读书协会多年图书滋养的一种回报。在桥头镇,喜爱农民画创作并非余海军一人,毛三斢村的周杰民不仅喜书爱书,画得一手好画,而且对农民画颇有研究。他的《论现代民间绘画与少儿绘画的区别与联系》一文,曾在国家级农民艺术展理论研讨会上获得论文一等奖。

  三

  在读书协会的带动下,学风炽盛、书香弥漫的桥头镇还涌现出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小桥头村的俞妍、上林湖村的杨杭利等创作的散文、诗歌频频见诸各类报端刊物,潭河沿村的何伟枫还结集出版了散文集《时间的味道》。热衷于诗歌创作的退休教师余长飞也结集出版了儿歌集 《小磨菇·蒲公英》,最近又出版了散文集 《岁月留痕》。从小喜爱听故事、看故事、讲故事的杜松根和余孟友,工作之余醉心于民间故事创作,结集出版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故事集《风雪上林湖》。杜松根还发挥特长,担纲编辑出版了《百年新浦》一书,被誉为新浦镇百年发展史的 “大百科全书”。

  许多读书协会的积极分子,同时也是该镇文艺创作队伍的骨干。在桥头镇图书馆,由读书协会成员创作的文艺作品,已经装订了厚厚的几大本。此外,读书协会的农民还创作了大量文艺节目的唱词,不管哪里有宣传演出,只要从中挑选出一部分就可以上演了。烟墩村的余寅宝、余建明的宁波走书《六只台子》,余迪飞作词的《阿拉村庄新面貌》,杨新芳的快板 《让道》,都以各自村里的小变化,来反映国家的大变化。农民们这些联系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

  农舍书墨香,田郎是文人。富裕起来的桥头人还时兴为子女建书房。全镇新建房中,九成以上家庭规划了书房。如今,不仅镇里有图书馆,8个村还建有200余个藏书千册以上的“农家书屋”。更为时尚的农民,早已使用起了电脑,通过信息共享,过上了在网上看书的数字生活。

  出生于桥头镇小桥头村的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中说:“故乡对文化的尊重,年轻的老师们对教学的虔诚,以及四周的风土人情、典章文物……造成了一种多方位的文化熏染。”如今,尊文重文的读书之风因农民读书协会不遗余力地倡导而盛行。近日,由读书协会会员创作出版的《韵味桥头》一书正式出版,余秋雨高兴之余特意为《韵味桥头》题写了书名给予勉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农舍书墨香 田郎是文人 2009-5-15 48256F32002924A648257592000C223F[A1-刘慧≈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