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韩魏是杆“烟枪”。他认为应该学习香港,完善控烟配备,让烟民有个安全抽烟的地方,对控烟的成效会更正面。
“我是烟民,瘾很大。有小孩的地方、医院、文化娱乐场所、会议室,我是不抽烟的,但烟瘾一来,很想找个地方去抽。”韩魏说,香港街头很多橙色小圆桶,就是烟缸,上写‘抽烟专用’。三五步一个,“连烟灰都落不到街上”。白领们很悠闲地站在桶前抽,“我知道抽烟在此是安全的不违法的,不会被赶来赶去。”
韩魏说,这不是给烟民特殊待遇,而是对一个烟民的体贴和尊重。他希望在执法中能加些这样的意识:为吸烟的人准备一些配套设施,设置扔烟头的地方。在执法中注重城市创意,使烟民感觉到一定的自由。
“刚才的代表发言感觉烟民要被严打,我文化不低、医学知识有、但就是戒不掉。”韩魏说,与其用民众笼统的正义感控烟,不如专业人士制订有效的条例,专项基金去研究,越专业的研究越让条例操作简单,还可以借助文化媒体进行项目合作。
香港的慈善基金会资助相关节目和影视剧,使社会进入良性的自我管理,而不是强制管理,“民众感觉不到这是在宣传”。一个新法规的效果,也不在于执法的松紧,而在于操作时的可接受性,做些有创意的项目比纠察队和红头文件强太多。
韩魏认为控烟是文化,而非仅仅是法制问题。“以前温州的漂亮姑娘穿睡衣上街,以前抽烟的人感觉动作很优雅,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要是被罚一下,可能抽得更狠。但如果你告诉孩子,抽烟会让牙齿变得很难看,可能比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更有效果,“所以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社会心理。”
应旭旻最后表态说,条例的目的是倡导戒烟,针对目前杭州有250万烟民,约550万不抽烟,要一步到位并不可能。香港从部分禁烟到全面禁烟,也用了5至10年的过程,而杭州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