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作为有形的居住文化和合院与城市一脉相承,在其背后反映着社会、艺术与家庭结构等文化现象。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四合院占北京城居住面积的90%以上。正是这大片的四合院构成了北京城独特的风貌,它的青灰色调和低矮建筑,烘托出了宫殿的金碧辉煌、气势宏伟。通过四合院所构成的一系列大大小小变化无穷的封闭空间,既表达出当年内外、主从的等级关系,又创造出一个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并非说一个城市的建筑应一成不变,或者等级森严,缺乏创造性。但随着近年我国城市数量与规模的增加,城市建设中的抄袭、模仿、复制现象越来越明显,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日趋严重的“千城一面”现象。从“文革”中的简易楼、“文革”后火柴盒式公寓,到布局雷同、风格相仿的大广场、大草坪、景观大道和豪华办公楼、超高层塔楼建筑,让人无从识别究竟是哪座城市。
1982年,为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国务院陆续批准北京、南京等101个城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域。曾几何时,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中,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保护面临着诸多新课题。一些城市在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房改造”中,被与城市历史毫无关联的规划割断了历史文脉,成为“千城一面”的毫无特色的居住之地。“由急功近利、经济利益驱使的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致使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和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这些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被拆;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历史建筑全部被拆;舟山定海古城历史街区被大肆拆毁。再如,南京最老的明朝建筑——嘉靖年间的状元楼,曾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要盖高层的大厦,连同周围的传统民居通通拆掉。沈阳市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域”之称,可原来围绕在沈阳故宫周围的传统民居全被拆掉,致使沈阳故宫只能藏身于混凝土高房的丛林之中。在大拆的背后,国内能容纳千人以上的人造仿古景点却建了千处以上。
在这些繁忙的改造背后,不能忘记的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继承的应该是创造精神,拆和造假都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