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说陆川干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面对这个巨大的梦魇与耻辱,他为中国观众设置了一道情绪隔离带,时刻防止可能的情绪失控。我们可能需要艰难地调动理智,才能适应这个大胆的变化,在不断的冲击和疑惑之中,面对那些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入侵者,以及那些被遗忘的历史与面孔。
陆川本来设计好了一场戏,中国军人就义前是每个人报着自己的名字站出来,“可是你喊陆川喊刘烨,这就没劲了,你得是真名,所以我就给南京的一个老师打电话,他是南京大屠杀最大的研究者。我说,老师,我要20个姓名,结果他特别惭愧地对我说,川儿,我给不了你。我说不会吧?!那其他老师呢,他说我们确实不知道”。
30万牺牲者,我们无法列举他们的名字,但是《南京!南京!》让我们拥有了他们的面孔——无论是刘烨扮演的军官还是拉贝秘书唐先生、妓女小江还是娃娃兵小豆子,包括那一位位宛如来自时光隧道的群众演员,南京大屠杀牺牲者不再只是面目模糊的符号,不再只是束手待毙的羊群,他们有灵魂有悲伤有恐惧有猥琐有尊严,与71年后的我们气血相通。作为军人,他们拼死抵抗,凛然受戮;作为“朋友”,他们出卖自己人从日军那里讨得并不现实的生之希望;作为妓女,她们为了以后的生意坚持不剪发。但在关键时刻,又舍身而出为他人换取生机。胖乎乎的小豆子活了下来,可又是什么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去承担战争的残暴?几天之内,一想起他那双默默递来子弹的小手,就止不住流泪。
正是这些面孔,让情节上放弃通俗史诗格局的《南京!南京!》依然剧力万钧。它没有以固有方式操纵观众,但绝非是超然的故作冷峻。它小心翼翼地以更尊重历史和观众,更难察觉的方式左右着我们的情感。它所浮现的是一个又一个挣扎在生死之间的人,是一个不同以往但又强大有序的认知系统,是自觉的理性、骄傲的反驳和巨大的慈悲心。这部大师手笔的杰作,奏出了一首真正的安魂曲。
在历史悲剧与电影魔力之间,《南京!南京!》找到了一个向伟大电影看齐的结合点——巷战水准堪比《拯救大兵瑞恩》和《集结号》,而屠杀中如多米诺骨牌倒塌的人浪,日军在滚滚狼烟下的入城仪式,如狂潮般令人眩晕。这种战争之魔制造的地狱梦幻场景,曾在《伊万的童年》、《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和《自己去看》里反复上演。
《南京!南京!》以直面历史的勇气,把南京大屠杀还原成人的交战。我们猛然意识到,在战争和复仇中,人兽之间永远只有一步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