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散忆冰心
· 白玉兰
· 玉兰花开
· 又·到·踏·青·时
· 天柱岩遥祭
· 兵临城下迎解放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又·到·踏·青·时
□张 科
  “佳节清明桃李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每年清明节,城区四周、墓地一带都会出现扫墓大军拥塞于道的景象。其实,清明节大可不必如此拥挤和劳顿。传统的清明节本来是一个从容祭扫和悠然踏青的佳节。清明节习俗也不只是扫墓,还有踏青春游。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出以汴京外清明时节的踏青盛况。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人群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的气息。荡千秋、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赏花、蹴鞠,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

  春临江南,清明节应该是有花有酒、有情有意的节日。古时,清明节前一两天有个“寒食节”。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上巳是清明节后传统的”三月三“,又称上巳节、踏青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时间上非常接近,所以王维诗题中作“寒食”,诗句中又写到“清明兼上巳”,三个节日并在一起,互作参合。传统意义上集寒食节与“三月三”等节日于一身的清明,于是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踏青”,关注人生的两端“风景”,那就是“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踏青,又叫探春、寻春。从古到今,清明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晋书》记载:每年清明前后的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旧唐书》也有记载:“圣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由此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清明时节应该是踏青的好时节。这是一个生命苏醒和跳跃的时节。在这个时节,闲适与愉悦的气息,激情和放飞的心情便会在郊野田园、在青翠的溪边、在碧草绿树的江畔不可遏止地弥漫开来,许多美好的事物总是在这个季节如期到来。

  踏青去,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尘世的纷扰,选个晴朗的周末,约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到山边,到溪畔,去茶山,去竹林,尽情地饱览大自然的风景。

  踏青去,走进大自然,你可以放开喉咙,高歌一曲;你也可以对着群山大吼一声,然后静静地倾听山谷回声,去收获一份空灵与轻松。

  踏青是富有诗意的。诗人墨客写清明踏青的诗句比比皆是。孟浩然的“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欧阳修的“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诗句中,我最喜爱的还是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儿时念书放学时,同学们就像唱歌似地背诵这首诗回家的。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首质朴无华的诗的内涵及意境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它是那么生动鲜活,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却不假任何雕琢。优美的诗句就像放飞在心灵中的风筝,不时唤起我对清明节的回忆与感悟。

  今年清明节前,我去了安吉竹种园。安吉是名副其实的竹乡,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全是翠竹。西苕溪缓缓而来,从竹种园边潺潺流过。沿着石径步入静谧的竹林,各种各样的竹子令人目不暇接,江南丝竹、花孝顺竹、大明竹、水竹、方竹、甜竹、苦竹……那竹节大如人面的叫人面竹,那紫黑发亮、可制箫与笛的叫紫竹,还有那形若龟壳的龟甲竹,挺拔坚韧的石竹,给人以一种清雅、高洁、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崇高感。漫步在通幽曲径中,修篁掩映,一股夹杂着竹叶、野花、泥土气息的芳香沁人心脾,偶尔有一两只鸟儿从竹枝间“啾啾”穿出,真有一种远离市尘的清净和舒畅,仿佛就在春的怀抱中。在占地600亩,规模为世界之最的竹类大观园踏青,除了观赏各类奇竹,还可以参观园内的竹子博物馆,浏览五千年的竹子文明史。竹种园四周群山环抱,园内有水有石,“清竹居”其阁其廊均以竹子营造,“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入燕巢泥”。竹桌、竹几、竹椅、竹屏风,竹楼粉墙,竹影婆娑,在此安坐静观,真能悟出点“竹之高雅,无处不宜”的情思来。

  当然,踏青也不一定去较远的地方,只要和大自然亲切相拥,在春风春色中郊游,一路上呼吸新鲜的空气,放飞自己的心情。游静寂空山,赏撩人春色,吟古人佳句,抽一缕情思,织一帘幽梦,这又是何等快乐的光景!踏青之美不在目的而在乎历程,一路春光尽收眼底。这就像人生之美不在目的是否达到,而在为实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之中。

  清明时节,我们踏青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又·到·踏·青·时 □张 科 2009-4-3 48256F32002924A64825758300046CE9[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