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政府工作报告把推进素质教育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提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在我省代表中引发共鸣。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成为“考试机器”,有更多时间尝试着去思考、实践、创造?代表们说,这是一道亟待解答的课题。
教育不应该如此功利
“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可效果并不明显。”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对记者说,省里曾出台相关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不留课后作业,中、高年级学生作业量不超过半小时,初中生不超过1小时,高中生要少于3小时。可从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作业量大大超过规定的数量。
全国人大代表、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中心小学教务主任方青指出,最近,高中是否文理分科成为关注的焦点。“其实争论的背后恰恰暴露出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她说,为了追求升学率,很多学校分科一再提前,有的高一入校就分科,致使理科学生人文素养欠缺,文科学生科学知识不足,这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然背道而驰。
刘希平代表指出,学校始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才观,一些人始终把取得的学历,甚至在什么学校读书,作为判断人才的重要标准。二是用人制度,单位招工过于重视所谓的名校学历。三是家长评判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往往就看学校的考试升学率。四是当前的教学模式仍跟不上素质教育的需要,跟不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要求的需要。
对“人”的理解体现社会进步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和记者聊起素质教育,感触颇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很丰富的内涵,这体现了全社会对‘人’字理解的进步。”
“我就举我和家人的例子。我中学念了一年就遇到了‘文革’,从初二到高三所有的课程,我都是在农村里自学。那时根本没有应试教育,可自己很有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再讲讲我儿子。他考上中学时是第一名,那是一所好学校,老师管理非常严格。可进入中学以后,他变得不适应了,成绩也一落千丈,为此学校老师还多次找过我,说孩子不好好读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考上大学,他对学习的兴趣慢慢上来,而且越来越浓,不仅读了研究生,现在还成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博士生。当然,我家两代人的例子都是个案。我想说的是,也许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环境宽松一点,反而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社会发展呼唤素质教育
代表们说,一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其根基在于中小学教育,“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高级中学校长缪水娟指出,素质教育需要创新思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纳入课程,使之规范化。“例如,人文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学生的阅读,只有将阅读作为人必须的生命化实践活动,人文的精神才能沉淀在人的心灵深处。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学生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接触与思考,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实践、创造,才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更多的代表提出,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应更加全面。全国人大代表、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林中说:“教育本身是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科学家、发明家是人才,而厨师、司机等掌握一技之长,对自己所在行业作出贡献的也是人才。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才是正道,才能使孩子在素质教育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
(本报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