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这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老话,得有个新的诠释。”全国政协委员叶建农表示,过去这句话是指有饭吃、饿不死,但现在这句话则是指要吃得健康、安全,因为食品安全关乎老百姓的生命。
叶建农委员告诉记者,苏丹红、瘦肉精和三聚氰胺,其实都是人工化合物,最初生产几乎都不是用于“食”,然而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随意添加,“谋财”带来的负效应就是“害命”。
“不在国家规定的添加剂名单里,就不应该往食品里添加!”叶建农委员表示,为便于保存、运输等因素,一些食品需要添加必要的添加剂,国家也对这些添加剂进行了检测并列出安全名单。但是目前全世界已有10万余种人工化合物,并且以每年2000余种新化合物的速度递增,而此类化工产品的毒副作用研究检测成本很高,企业自身几乎无法完成,特别是其慢性作用,必须用较长时间才能检测确定。因此,只要是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添加剂,就不应该添加进食品,对食品添加剂必须抱着“有害推定”的态度:“毕竟人是血肉之躯,生命安全不容忽视。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致癌因素而‘导致’的。”
全国政协委员郑祖康表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还不完备,尽管目前卫生部依法制定卫生标准441个,但日本在2006年仅农兽药残留肯定列表就对790多种药物残留加以限制,提出5万多个限制标准。中国也应尽快明确所有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标准和非食用物质的容忍上限。
“食品添加物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谢红代表曾到一个食品加工企业调研,发现企业为了食品的色香味超量使用添加剂。她曾问企业老板:“你们不怕吃坏了人啊?”老板说:“我们自己不吃这些东西。”谢红代表说:“我当时很寒心。违法者获利,守法者吃亏,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呼和浩特市口腔医院副院长吕秋娥说,有一次她在某渔村钓鱼,得知渔民给鱼喂抗生素。吕秋娥代表说:“长期食用这种含抗生素的产品,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危害不比三聚氰胺小。”
“面粉里面有荧光剂和增白剂,大米经过了化学漂白,蔬菜水果上喷洒了保鲜剂,存放了很久的肉经过化学品浸泡可以恢复新鲜的色泽……”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主任黄峻说,“现在我国食品生产领域中使用的添加物确实是过多、过滥了。”
苏志提醒人们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随着现代食品工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类物质。现在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是添加剂本身的错,问题在于一些企业违法或违规使用食品添加物质。”
从去年末开始,卫生部等九部门开展了联合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行动。苏志介绍说,行动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在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三聚氰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是添加剂不科学使用,或者滥用添加剂,比如超量使用或者用在不该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