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安徽大学园艺专业毕业生应岚兰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得不在宁波找了份货运代理的工作。她的同班男友,则在鄞州区云龙镇政府找到了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这几年下来,应岚兰时时在寻找农村创业的机会,小夫妻的房子也买到了镇里。
不过,对于她这样没有资本积累的工薪阶层来说,想像中的农业非常“田园”,实则处处充满风险,“靠天吃饭”就是不得不面对的一道坎,一旦天灾,满盘皆输。
2007年初,鄞州区出台办法,凡从事农业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按承包面积、经营规模大小,每人每年给予1.6万元至2万元补助。这意味着,即使当年没有农业产出,也能保证这些大学生的温饱不成问题。
早在政策酝酿阶段,应岚兰就知道了新型农民培养计划。出于审慎,她决定再观察一年。
2007年年底,鄞州区最终确定了首批8名新型农民。从年龄上看,出生于1960年代的有5人,1970年代的3人。他们大都是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大户,有相当长的创业经历。
2008年年底确定第二批新型农民时,应岚兰早在8月份就放弃了宁波市区的工作,在鄞州区云龙镇承包了51亩土地,全部种植了油桃,并加入“祖芳油桃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鄞州著名的“乡土人才”、油桃大户任祖芳牵头组织的。
乡土人才也是鄞州农业的着力点,但由于他们凭经验种地,未能接受正规学历教育,在农业的标准化、产业化上存在先天不足。
“新型农民是农业的希望所在,他们知识面宽,应该能做出比乡土人才更大的贡献。”鄞州区农林局副局长黄志康说。
应岚兰弃商从农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甚至在承包土地时,由于祖芳专业合作社新辟了油桃基地,所用土地都是由村里出面做工作才实现流转的。农业科技和销售方面的工作,则由合作社统一负责。应岚兰平时的工作,就是和她雇请的一位工人一起,打理好这51亩果园,同时学习种植技术和营销技能。
当年,应岚兰就当选为5名新型农民中的一员。从今年1月开始,根据种植面积,扣除五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她每年可以领到1.2万元的补助;加上云龙镇另外补助的1.2万元,她每年有2.4万元的固定补助。
“以前不敢承包,现在风险降低了,至少吃饭不成问题。”应岚兰说,这批油桃明年就可以结果了。届时踏上正轨,有了积累就不怕风险。
与上届不同,2008届的新型农民,1960年代的人没有了,出现了两名1980年代出生的小伙子,他们都是子承父业,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农业领域;其余3名是1970年代的。他们当中,有养鸡养鱼养猪的,有种稻米和果木、花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