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局召开的“圆桌会议”成了新型农民的一次聚会,大家纷纷交流各自的心得。来自余姚的养鳖大户沈岳明毫不吝啬对这个政策的赞美:“从业水产养殖20年,现在被评为新型农民,心里热乎。最重要的不在于补助,而在于将我们农民当人才来考虑,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
同处云龙镇的应岚兰和任仁波是目前新型农民中仅有的两名女农民,面对应岚兰这个后辈,种植葡萄已经赫赫有名的任仁波毫不犹豫地提供自己的经验。
不过,任仁波的入行,也是政策“感召”的结果。她曾经当过代课老师却没能转正;她开过店,赚了一些钱,但觉得没有意思,“不能体现人生价值”;也学过国际贸易,结果英语没学好。
2006年,她听说鄞州区要评新型农民,还能发工资,可保生活无忧。“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大胆去闯。”
任仁波于是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124亩葡萄园,今年达到150万元产值,70%销往大超市,其注册的“紫串”商标,已经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品牌。
目前, 任仁波又另租了18.8亩土地,用于种植大棚草莓。
站在葡萄架下,戴着金边眼镜、身着披肩的任仁波异常斯文。她准备在田间小道旁种植朝天椒,池塘里养鹅,达到“白毛浮绿水”的田园境界,“有烦恼时,走在一望无际的葡萄架下,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她对应岚兰说,大学生做农民,不能像过去的农民那样,自产自销,半夜起来推到市场上去卖菜。“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我只负责管理和营销。要有专业分工,老板也只能专一项,不可能样样精通。”
80后新型农民秦唐勇子承父业,在衢州养猪,目前主管防疫、人事管理和经营模式的革新等公司业务。他说,父辈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新一辈责任重大,应该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升一步。
确实,当地政府不仅出资补助,还为每名新型农民配备一名“导师”,以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这种安排有利于新型农民集中精力做专业性的工作。
当地政府也对新型农民的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首批8名新型农民中,只包含了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型”农民,没有将自主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创业型”农民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管理经营型”农民包括在内。在新的政策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调整。
任仁波请了15名外地工人,另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她的工人哪天从哪个店里买哪个牌子的农药,哪天喷了多少药,都要在“农事日记”上详加记载。
“一旦出事,可以一环一环追到源头。”任仁波说,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要从生产流程标准化的角度加以保证,让消费者消除顾虑。
任仁波牵头成立了鄞州区“田旺瓜果专业合作社”,联合几户农民共同经营葡萄。除了利润之外,去年一年,任仁波共获得扣除“五险”后的区、镇两级政府补助共2.8万元。
根据规定,带动周边农户创业的新型农民还可得到另外的补助。“走这条路,肯定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