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医学创新有了“浙江自信”
· 给老鼠戴眼镜,
探究近视发病之谜
· 个性化治疗,让肾移植病人花钱少活得长
· 注入“种子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研究有突破
· 确立诊断标准,让健康人免受肠镜检查之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注入“种子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研究有突破
  病人大面积心肌梗死后,只要从心脏血管注射一管从患者自己骨髓里提取出来的干细胞到心脏坏死部位 (干细胞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细胞,能形成从肌肉、肝脏到脑、心脏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俗称“种子细胞”),就能促使梗死区血管新生和部分心肌生长并改善心脏功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安,凭借对这一新技术的深入研究获得了2008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项创新型技术,给心功能不全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方向。每年中国心肌梗死病人超过百万,虽然可以通过采用药物治疗、心脏介入或搭桥手术解决部分病人的血管畅通和心功能问题,但不少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肌肉却仍有坏死,心脏功能大大受损,表现出来就是手术后心跳加快,稍一运动便气喘吁吁,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如何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王建安开始苦寻出路。2002年,他从英国《自然》杂志上获悉,欧美等国正在开展一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疾病”的研究。这让他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如果能通过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无疑是一条全新的治疗途径。

  王建安很快开始了大量的前期探索,当年就在国内率先将技术运用到临床上。他先从病人体内抽出了几十毫升的骨髓,提取到数百个干细胞,然后再将它们培养到近千万个。几周后,再将这些干细胞注入到患者坏死的心脏肌肉处。几个月后,数十名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功能(心脏射血能力)提高了5%到6%。其中一名来自内蒙古的重症心肌梗死患者,经过干细胞治疗后,在半年时间内坏死肌肉面积就明显缩小,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创下了我省医学界的奇迹。

  然而,由于不少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功能改善的情况并不明显,基础研究表明,一开始移植到心脏的干细胞存活率非常低,只有1%左右,各种质疑也随之出现,有人还劝他早点收手。“退回以前的老路,我照样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名医,但要让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就必须走出一条新路。”王建安说。

  他冷静分析后认为,干细胞移植后心脏功能改善,说明这种方式是有效果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干细胞移植后存活率的问题。

  2007年,在无数次的动物实验后,王建安发现,经过缺氧状态培养的干细胞,在移植到心脏后存活率从以前的1%左右提高到8%至10%。

  多年来的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王建安的这一科研成果,相继发表在《欧洲心胸外科》等重量级学术刊物上。5年来,他已经为近百名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80%的患者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过去,我们对创新重视不够、信心不足,常常只是把国外的成果拿来再用。事实证明,只要大胆创新,勇抢科学的制高点,我们也能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上做出更多成绩!”王建安说。

  目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完善这一技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注入“种子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研究有突破 2009-2-16 浙江日报000102009-02-16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