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那一抹撇不开
的乡情
· 千年田鱼 牵动华侨的血脉乡情
· 农具展览室 为劳动者的智慧自豪
· 赏石学石 更是在雕琢人生
· 侨乡教育实验:乡土文化进学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千年田鱼 牵动华侨的血脉乡情
  年二十八那天,在方山乡中心学校当老师的裘群雷到乡里赶集,明显感到这天街上的人特别多。

  两个集市,近300米的大街都挤满了人,许多新鲜面孔就好像一夜之间突然从地上冒出来一样。这些“陌生人”熟络地和当地人打着招呼,买起年货来也个个在行,裘群雷甚至还在街上碰到了几个自己以前教过的学生。

  “一定是青田华侨,又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来过年了。”作为华侨之乡,方山乡的过年气氛往往比别的地方浓郁,每每想到这些,裘群雷心里总是暖暖的。

  不管身处多远,无论生意有多忙,青田华侨都会像候鸟一样,赶在春节前回到老家,这几乎成了青田华侨的一项传统。吸引他们回老家的,除了家乡的父母、亲戚朋友外,还有那些富有青田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

  今年的春节,自然也不例外,青田农村到处弥漫着浓郁的过年气息。做糖糕、吃田鱼、扫墓祭祖,这些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又被认真地演绎了一遍。

  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传统民间仪式中的每一样,都是难得一见的“新鲜玩意儿”;而在那些回乡过年的青田华侨看来,乡土文化更像是联系他们与家乡的那一线“血脉”,不管身在哪里,都会召唤他们千里回家。

  对于这点,裘群雷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我教过的几个学生,现在有些还有联系,他们告诉我,每次在国外想家的时候,都会想起家乡的田鱼、田鱼灯,觉得特别亲切。”

  说起方山乡,不得不提到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田鱼。在方山,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田鱼,村村随处可见鱼戏田间,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还被列入联合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悠久的田鱼养殖历史,还诞生出一种朴素、粗犷、热烈、奔放的民间文艺——青田鱼灯。

  田鱼作为乡土文化的一个载体,注入了太多青田人的情感,许多青田人在国外,都要花高价买几条田鱼解解馋。为了让这种归属感在青田下一代的华侨子女中得以延续,一种以乡土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实验,正在青田的乡村学校进行。

  从2006年底开始,方山乡中心学校在学生中组建了一支鱼灯队。学校的组织者希望,通过对这项传统群众文艺的改造发扬,可以加深学生对田鱼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方山学校的鱼灯,既继承了民间鱼灯的传统精华,又加入了许多适合孩子表演的元素。校长叶冬平告诉记者,学校特意从县文化馆请来了老师,对校园鱼灯进行了指导,缩小了鱼灯的大小,又加入了莲花的造型。每次演出,由18名男生演田鱼,32名女生演莲花,取名为“青田鱼灯之鱼戏莲花”。

  据介绍,经过两年的组织,学校鱼灯队现已前后有三批表演者,近200人的规模,多次参加对外表演。叶冬平说:“鱼灯让学生更多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及风土人情,教育他们出国后勿忘家乡,勿忘母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千年田鱼 牵动华侨的血脉乡情 2009-2-2 浙江日报000102009-02-02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