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中,第一套人民币的62个版别均和公众见面。为何一套人民币有62个版本?而且黄、蓝、绿、浅咖啡、藕荷红、栗茶、茄紫、赭石、酱红……颜色、图案各异?原来,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条件分不开。中央最初只规定了人民币的印刷尺寸、面额,而各地可以自己制版和印刷。
正是由于分散设计、制版、印刷和分地区就近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相当精美,比如东北地区的印钞厂,就使用过从前苏联进口的水纹纸,而有的地区却囿于条件简陋,纸张和印刷质量不好,钞票看起来比较粗糙。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钞票的印制、发行,以满足解放战争的需要,当时只得采取应急措施,老厂、新厂一齐上,新旧设备一齐用,工艺上采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胶印、凹凸合印、凸胶合印、胶凹套印等七种技术,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
1948年12月24日,中共东北局致电中央,指出:“因缺漂白粉,拟造一批不漂白的米色,是否不得已时允许用米色纸印钞票……”东北局得到中央肯定的答复后,随即就开印了米色纸的钞票,而这种微量漂白的纸印出来的钞票外表看起来就呈米黄色。
展室中,一架老式的铸铁打号机让一位87岁的老人兴奋不已,他叫翟诚,18岁就到根据地鲁西银行工作,然后到了冀南银行,回忆起当年第一套人民币印制时的种种火热场面,老人觉得历历在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在用人民币逐步收兑各解放区银行发行的货币的同时,限期收兑蒋介石政府遗留下来的金圆券、银元券,禁止以金银计价和金银币流通,禁止外国货币流通,一举统一了全国货币,结束了蒋介石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12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