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似乎只属于上了年纪的老一辈,然而在网络各大论坛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于“70后”的年轻人也纷纷开始集体怀旧了,“小时候的事”成了经久不衰的帖子,怀旧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从零食、游戏、电视剧、歌曲、动画片到课桌上画了“三八线”的“同桌的你”,逝去生活的零零总总竟然越回忆越有味道。而且,这种怀旧的氛围正从网络逐渐扩展到现实生活当中——
“70后”K歌团发起人:在怀旧中感受时代轨迹
老狠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竟然会招来这么多人响应。
去年这时候的一个周末,冬天,很好的太阳,老狠还是照常挂在杭州某个网络论坛上灌水,只是灌水的内容有点不一样——
“本人1976年生,想找一帮子70年代生的人一起唱唱老歌,玩玩童年玩过的游戏,聊聊往事。不管小虎队、郑智化、黄家驹的也好,孟庭苇、陈慧娴的也罢,想唱的就来! 如果人数多的话,我们找个大点的场地,唱歌的唱歌,不爱唱的就拿歌做背景,咱来玩那时候玩过的游戏,跳房子、跳绳、踢毽子、滚铁环、玻璃球、弹弓,具体的形式我还没想好,总之宗旨是两个字,尽兴。”
帖子在论坛上反响强烈,“100多人跟贴报名,真正参加活动的也有30多个,年纪从37岁到29岁不等,大家唱了一个下午,还不尽兴,”老狠说,后来索性成立了“70后”K歌团,老狠理所当然成了K歌团团长,一帮30岁上下的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在怀旧的氛围中舒展身心,释放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
“说起来也挺奇怪的,现在的流行歌曲这么多,我却越来越没那份心情去了解新歌,电视剧的主题歌也不感兴趣,大都成了背景音乐。但一听到我们小时候的流行歌曲,马上就来感觉,”老狠这样解释心中的怀旧情结。
“你想,《上海滩》的主题曲一放,浪奔浪流……我就热血沸腾。我记得很清楚,播放《上海滩》那时我上五年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老狠沉浸在对当年流行歌曲的回忆中。
“到了六年级的时候,班上开始买小虎队的磁带听,表演节目时我们就一边唱着《青苹果乐园》一边跳着夹些霹雳舞动作的舞蹈。到了初中,港台流行歌曲彻底占据了音乐课的地位。中午午休文艺委员教大家唱的全都是港台流行歌曲,苏友朋的《背包》、郑智化的《水手》,林志颖的《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有一本歌词本,记的全都是歌词。”
流行歌曲的变化真的可以把老狠这一代人的成长岁月贯穿起来。“现在想想,我们成长的年代真的很特别,比我们年纪大的人们,只有革命歌曲好唱,比我们年纪小的,流行歌曲已经多到数不清了。就我们这一代,流行歌曲刚刚开始,流行的每首歌大家都会唱,唱到现在就成经典老歌了。” 老狠的脸上有些得意,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兴起的流行文化,就是从他们这代人开始的,他们这代人的成长岁月,承前启后,无法复制。
“70后”交友派对:在怀旧中找对象
尽管“70后”们已经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但是一个名为“梦回旧时光”的交友派对颇受“70后”欢迎,参加的单身“70后”开始在怀旧氛围中谈起恋爱,宋晓光就是其中一位。
派对形式很特别,主办方要求每个参加派对的“70后”要带上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届时将有一个名为“寻找当年的他(她)”这样的热身游戏。“拿着对方小时候的照片,去寻找派对现场的‘照中人’,可以迅速地打破初次见面无话可说的尴尬气氛,也比较符合我们‘70后’相对保守的待人接物风格。” 晓光告诉记者。
参加派对的“70后”们还被要求尽量翻箱倒柜地寻找“70年代文物”——不管是一个已经洗得发白的军书包,还是一个贴满了当时风行一时的电视连续剧粘纸的笔记本,只要它们是有故事的,都可以让“文物主人”成为当天怀旧派对的明星。晓光拿去的“文物”就是一个泛黄的铁皮铅笔盒,上面贴满了“靖哥哥”与“俏黄蓉”。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70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电视剧比《射雕英雄传》更具影响力的了。那时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我是觉得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大家听的歌、玩的东西都差不多,会有更多共同语言。社会变化这么快,‘70后’和‘80后’的成长经历差别大,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区别。在我看来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相当一部分人出生在文革中后期,随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但还不是彻底的开放,接受的还是理想至上的正统教育,这些独特的成长环境都赋予了‘70后’带点保守,带点浪漫,中规中矩又渴望突破的性格。”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出生在1975年的宋晓光在尝试了几次不成功的恋爱之后坚决要找出生在70后的同代人。
果不其然,晓光现在准备结婚的对象,就是来自这个“70后”的怀旧派对,两个人在玩“拍香烟牌子”的弄堂游戏中擦出了火花。
“70后”妈妈:在怀旧中教育孩子
“我们的童年,是伴随着动画片长大的,格格巫代表了邪恶,汽车人代表了正义,一休代表了智慧,花仙子代表了美好……那时候我们并排坐着,用动画片断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如今,我们追逐着各自的梦,但儿时的动画仍是我们共同的喜爱,”在某论坛里,专门有一拨收藏老底子动画的“70后” 网友,严云丹就是其中一位。
云丹今年35岁,早已经过了常人眼中看动画片的年纪。但是,1973年出生的她可谓童心不泯,家里的书架上各种版本的《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蓝精灵》、《花仙子》、《黑猫警长》、《葫芦娃》……凡是“70后”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她那里应有尽有。
“之所以要收藏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不仅是因为动画片里有我们的童年,更是因为,当年的动画片表现的那些美好童真,很难从现在的动画片中寻觅到。”云丹这样解释她的动画片情节。
“记得小时候,电视里响起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主题曲的时候,我们总是一动不动地坐到电视机旁边。从每集中都能感受到很多深刻的道理和感人的故事。而一休成了家长们给我们定的榜样,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甚至会像一休一样坐在地上,闭着眼睛在寸头上画圈,一休的口头禅‘休息,休息一会儿’,每到课间铃声响起的时候,更是在学校炸开了花!这样好看而又有教育性而且绝对健康的作品,现在实在不多呢。”
云丹有个7岁的儿子,也和妈妈一样喜欢看动画片。但是,让云丹不放心的是,现在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更多的是成人动画。“《神探柯南》确实情节曲折,很吸引人,但是杀人的血腥镜头,甚至连色情画面都有,《蜡笔小新》压根就是个色迷迷的小男生,我真担心儿子看了这些动画片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云丹一有空就陪儿子一起看自己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我希望儿子能从一休身上看到聪敏机智,从黑猫警长身上学会同情心正义感,从葫芦娃身上懂得坚强勇敢,我们小时候接受的理想主义的教育,我想尽我所能提供给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