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我看八十年代
· 锅碗瓢盆现代化
· 守望冬季的树
· 古镇归巢
· 前辈企业家的
“御寒良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古镇归巢
□邵卓隽
  冬夜10点,随着生物钟摆动,思绪开始渐渐趋于平静……用来回忆乌镇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了。在这个“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小巷、老屋、雕梁,风情画卷渐入眼帘。

  “水乡吊脚楼,人家尽枕河”。乌镇的“水阁”在江南水乡独一无二。民居多以插入河中的木桩或石柱为支撑,架上横梁,铺设木板,立柱上梁。房子的一半往往是悬空于水上。春风起时,每每看得见洞开的窗口,窗帘与岸边的柳丝纠缠着一起轻飏。于是这类板壁老宅便平添轻薄缥缈的妖冶。文学大师茅盾曾这样描画自家的水阁:“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听得见橹声矣欠乃,飘然而过……”当地人在水阁上饮食起居、沐清风于身,揽明月入怀,枕桨声入梦。

  乌镇古老的小街十分简洁。窄窄的青石铺成的小街,两旁都是明清建筑,斑驳白墙,墙板木筋历历,高高的门槛,门框上挂面镜子,张开一把剪刀,以趋吉避凶。街头巷尾多见上了年纪的老人,脸上写着平和与知足。小镇的狗也走得不紧不慢,对游客司空见惯的平静,漫步只管自己走路。百床馆、立志书院、钱币室、民俗陈列屋匆匆而过后,布坊里高挂匹匹晾晒的蓝底白花布在风中翩翩摇曳着,招徕着闲步的游客。经过三白酒作坊,被不曾闻过的酒香、糟香味所吸引,不禁穿过曲折低矮的回廊,来到酒坊的后院,目睹最原始的人工酿酒,灶膛里炉火正旺,蒸锅冒着蒸腾的热气,汩汩流淌的酒香沁人心脾,便动了尝试的念头,不免难胜酒力,随后就有点醺醺然了。

  乌镇的古桥,尚存30多座。样式因地势不同而纷繁多姿,或石拱、或平铺、或微凹、或并行。出名的当推“逢源桥”,是通济桥和仁济桥的合称,分别建于1515年和1518年,历经五百年风雨,两桥相连相生,星月互辉,以窗棂相隔。彼时过桥男左女右,但隔着的窗子可以细看对方一颦一笑,听清呢喃细语。一路走来渐生恍若隔世的幻觉,思绪紧随身边的小河,走进《似水年华》的电影,男女主人公站在这里,透过雕花窗扇默默相视,却始终不能执子之手……人生极难左右逢源,有太多的无奈,注定有的情缘只能擦肩而过。乌镇,使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放慢脚步,去慢慢、细细地感受那份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怀。如果能与心中的那个她,此时在小巷的某处庭院、阁楼下不经意地再次邂逅,顿时两人脸上流露出的会是意外,巧合,宿命,还是惊讶的红晕?是不是也见证了彼此虽然人已分道,但缘分未尽?好一个温暖的暧昧情愫,只在这里才有些许流露。

  微风牵手白云,鸟儿飞进夕阳的余晖。走在小巷里,仍有不厌其烦的外国游客与镇里的老人攀谈,吴侬越音与英、日、韩语糅和融通、错落有致,款款软软地说着小镇的琐屑。远处全球通的广告开始闪烁;蓝印花大襟中装和冲锋衣、牛仔裤在身旁混搭着开始疾行……国际就这样接轨,中西就这样贯通,传统与时尚在不经意间相互浸润了,凝固了。

  乌镇,我该归巢了。梦境渐行渐近,轻柔曼妙绝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古镇归巢 2008-12-12 48256F32002924A6482575150051E33F[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