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温州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践,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市,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诗篇。
温州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温州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温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温州农村
波澜壮阔30年
破冰
农村焕发全新生机
1978年~1984年,温州农村改革重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发展农村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温州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村经济出现超常规增长。
王永铮,永嘉桥头沈绛村人,作为“十万供销大军”中的一员,几年间他走南闯北跑遍全国31个省市,并在浪迹天涯的行走中捕捉到了机会。1979年他从外省买回一批处理的钮扣在镇上摆摊叫卖,从此,桥头开始崛起,并使这个小山村成就了“东方第一大钮扣市场”和温州30经济强镇之一的风光。
一个村的变化,折射出温州农村社会的变迁。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温州农村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纵深迈进。
改革开放前,温州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仅有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作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的温州,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力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温州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
1982年12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大张旗鼓地为家庭工商业“正名”,并出台了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十条措施,到1983年底,全市形成十大专业市场。这样,温州农村就形成农村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供销员“三位一体”的结构。到1984年,温州全市城乡市场发展到393个,其中专业市场135个。
温州专业市场的蓬勃发展,十万农民购销员的作用不可或缺,而温州农村金融改革亦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1980年,苍南县金乡镇信用社曾率全国之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让这座浙南小城载入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史册。
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资金的短缺成为当时的一个突出矛盾。苍南县金乡镇信用社审时度势,尝试用浮动利率开展存贷业务。浮动利率成了一块磁铁石,一下子把民间的闲散资金吸引了过来。信用社两年放出的贷款就高达410万元,而之前26年全社才累计贷款40万元。群众有了钱,生产也扩大了。当年金乡的金星村,全村产值三年之内从过去的13万元跳到了326万元,人均收入从70元翻到了672元。
自从金乡信用社突破了“禁区”,实行利率浮动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温州开始形成了民间资金的大市场,为温州经济的起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十万购销员的作用和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极大促进了温州专业市场迅速发展。温州专业市场推动了家庭工业和温州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集体公共积累和农民个人收入都大幅度增加。
蓄力
农村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1985年~1992年,温州农村改革重点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度,农村工业蓬勃发展,股份合作企业大量涌现,并逐步得到规范,小城镇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小商品,大市场”格局形成。
1985年末,苍南桥墩81户农民,共同出资40.5万元创办苍南桥墩门啤酒厂,自此,温州第一个规范化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此后,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温州全市各地不断涌现,1986年底,温州全市14603个乡村工业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10413个,年产值13.61亿元,上交税收9240万元,分别占乡村工业企业户数、产值、税收额的71.3%、71.5%、69.6%。至1993年全市股份合作企业发展到3.6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0%。
温州改革从农业生产的包干到户起步后,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少农民开始以资金和土地、技术、信息、劳动力作为共同纽带联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具有股份制的一般特征,又符合合作制基本原则的股份合作企业。它具有产权明晰、分配合理、机制灵活等特点。温州也由此成为股份合作企业的发祥地。
股份合作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温州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缩短了温州完成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时间,使温州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的位置前移,温州GDP等主要经济指标列6~9位;同时,也拉动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完善了温州市场结构,提高了市场化程度。
与此同时,温州开始成为区际劳动力交流中心。温州约有8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本地非农产业就业,约有80万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约有80万外地人员来温州务工,区际劳动力对流,优化了区际劳动力资源配置。
温州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温州城乡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城镇化进程提速,1992年建制镇达134个。一部分经济和社会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开始向中心城镇发展,产值超10亿元,税收超3000万元的温州30强镇随之诞生。
提速
农村经济大发展
1993年~2002年,温州农村进入二次创业的黄金发展期,并实施了现代化导向的战略。这一时期是温州模式的创新期,农村经济总量急剧增加,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特征明显。
温州模式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组织制度的创新,而且反映在产品技术创新和市场形式的创新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股份合作企业已成为全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热潮,温州的股份合作企业却已开始步入现代企业制度。
为了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温州股份合作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核心技术和品牌为主导,纷纷进行资产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从1992年~1999年,温州企业集团从28家发展到190家,从而展示出温州企业制度创新已跨上新阶段。
温州轻工产业具有代表性的奥康集团、红蜻蜓集团,最初集团公司的股东分别只有王振滔、钱金波,随着两大集团的组建和发展,股东人数都增加到数十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大都入股。在决策治理结构上,与持股结构的变化相适应,企业集团基本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执行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聘请专业人员担任经理,甚至聘请企业外部人才担任董事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在管理模式上,报喜鸟、正泰、德力西、人本等集团采取了国际上通行的事业部制,董事长负责资产最大化,专业经理负责利润最大化,部门经理负责成本最低化,集团管理向扁平化发展。
在创建名牌产品上,至1999年,温州获国家驰名商标3个,国家行业名牌4个,省名牌33个,省著名商标23个。在市场创新上,营销渠道不断变迁,许多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分销公司,开展连锁经营。
这十年全市经济总量急剧增加,地区生产总值增加了72.6倍,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提高到5091元,增长了3.24倍。
融合
迎来城乡统筹发展新时期
2003年~2008年,温州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村面貌有了巨大的改变。
2003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从2004到2007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机制通盘考虑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制定了1个市委38号文件和3个指导农村工作的“市委1号文件”,104条配套政策措施共同构成了温州市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
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实施了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启动了“优势特色基地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农业“强龙工程”。
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推广了瑞安市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三位一体”建设经验,2006年全省在温州召开了现场会,接着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瑞安市深入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乐清、永嘉、苍南、文成、平阳五县(市)进行试点。专门建立了推进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一系列综合改革的措施在强有力的推进。温州通过改革推进乡镇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稳定。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县级政府为主的投入和管理责任,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结合原则,根据乡镇职能定位,合理划分乡镇财政的收支范围,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把全市中心镇、欠发达乡镇或规模较小的乡镇、由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划分为三类,确定不同的财政管理方式,分类指导,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机制,调动乡镇政府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
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1+3”行动,“攻三通,破三难”,着力实施“富民攻坚”计划。“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自2003年实施至2007年共完成整治村1708个,建设全面小康示范村207个;康庄工程自2003~2007年累计投入29亿元资金,全市有95%的行政村通上等级公路,93%村内路面得到硬化。2004~2007年有77万多农民得到素质培训,技能得到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行,参合率达85%以上;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有137个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积极引导村民自治建设,促进村级组织运转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全面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民主议事协商、财务审计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三项制度”。加大村务公开力度。目前全市村务公开率已达100%,绝大多数村设立公开“意见箱”,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在农村工作机制方面,重点加强了农村基础工作建设,农村基层组织不断健全。
30年来,温州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如今,温州一系列农村改革正在统筹推进,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温州农村迎来了快速发展、全面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