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金华资讯
3  4  
PDF 版
· 义乌会展业
日趋国际化
· 守望幸福教育 构建精神家园
· 专家张小贵谈颈腰椎病如何防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守望幸福教育 构建精神家园
——谈谈新时期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 吴旭涌
  守望幸福教育 构建精神家园

  ——谈谈新时期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 吴旭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铿锵步伐,中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迎来了光辉灿烂的崭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到来,离不开各位领导、校长和书记的支持与推动,像今年婺城区职校的招生情况很好,婺城区的生源特别多,这积极响应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也完全符合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本地职校要为本地人培养人才的要求。借此机会,对各位领导、校长、书记表示深深的谢意!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德国哲学家康德“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命题也应该是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格完善、身心愉悦、个性充盈、幸福和谐的“人”。一句话: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

  缺乏幸福感,是青少年厌学、网瘾、自暴自弃等问题发生的主因。让我们再次反思曾经轰动一时的网瘾少年自杀案例:2004年12月27日,13岁的小张在网吧连续上网36个小时后,从24层高楼顶部跳楼自杀身亡。无可否认,这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网瘾,但根本原因却是由自卑、自责、愧疚所导致的幸福感的缺失。正如小张在遗书中写的 “我是个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现实生活中幸福的缺位,使得网络乘虚而入,成为他追求虚拟幸福的最后一根稻草。精神的匮乏是真正的贫困,心灵的空虚是真正的迷失。培养青少年发现幸福、分享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幸福教育是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我们希望通过教育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我们认为,幸福是教育的真谛和归宿,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健康幸福的人生,这是“实质幸福”;教育还是学校的教育方式,师生的生存方式,教育本身要充满幸福,让师生在体验和创造中感受幸福的气息,这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超越,这是“过程幸福”。幸福教育就是要贯穿幸福的原则,在智育、体育、德育这一教育系统中培养师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实现“实质幸福”和“过程幸福”的统一,实现生理、心理、伦理的和谐发展。

  幸福教育需要的是褪除功利的超脱,一以贯之的坚持,润物无声的关爱,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教育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幸福本位的转变,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实践的道德有价教育、感恩教育、人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归宿都是实现学生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幸福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5月15日,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红十字会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关于开展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活动的倡议》,号召全体师生迅速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支援灾区人民,短短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学校师生共捐款人民币28万余元。这是学校多年来倡导幸福教育的成果,全校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神成人”的深刻含义,实现了对个体幸福的超越,关注社会福祉已成为实中师生的共同选择,学校成为了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精神家园。

  以下是我校开展幸福教育的一些探索:

  1.关心包容,夯实幸福平台

  为了培养教师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精神和团队精神,我们提出了“目标相同,心灵相通,关心包容,荣辱与共”的核心价值观,旨在建立充满关怀和幸福的教学管理团队。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提出了“人人都是校长”的平行管理的理念,开放学校的决策系统和管理系统,让老师们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目的是为了尊重老师的话语权,激发老师们的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决策民主化的基础上实现管理科学化。“校长”已经不是一个职位的概念,而是权利和责任的载体。

  受到尊重是最大的幸福,关心包容的团队氛围为广大教师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幸福场”,大家在幸福的共振中精诚协作,共同进步。我们欣喜地看到,关心包容已成为学校的独特文化,在师生中不断传承和蔓延,为幸福教育营造了温馨的大环境。

  2.激励促进,提供幸福动力

  一个学生,在学校是万分之一,在家长心目中是百分之百,所以学校坚持“先学做人,再学技艺,有教无类,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让每位学生成才是家长的期望,也是我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施幸福教育,“有教无类”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培养幸福感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幸福教育的重要场所。面对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低着头,板着脸,听不懂”现象,我们提出了“让学生抬头、让学生微笑、让学生有所作为”的课堂“三让教育”。让学生从“低头”到“抬头”过程是学生树立自信的过程,让学生“板脸”到“微笑”的过程是让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体验,让学生从“听不懂”到“有所作为”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习是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目前学校开办的俱乐部有35个,各专业俱乐部的建立让学生有实践和切蹉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以省、市、区技能比武为契机,开展技能大练兵活动。现在,学校的实训室全天候开放,做到人停机器不停,同时利用周末时间对学生进行免费技能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快乐中实践,在充实中成长,在幸福中提高。

  在技能培训方面,近两年来全校师生共有1654人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技能竞赛中获奖。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激励他们勇于挑战,不断超越,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幸福。

  3.疏通引导,消除幸福隔阂

  心理幸福是幸福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组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组建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学生会配合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测试、咨询和辅导。同时引进专业的心理测试软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每周通过网络对最近存在的学生心理问题反馈给每一个班主任,同时进行统一的指导,对个别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对问题学生进行归类分档,长期进行心理辅导,直至好转。

  有竞争就会有动力,有竞争就会有压力。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所万人大学校,实行全员管理制度,老师的压力会大些,学校一直在考虑如何让老师过得幸福。只有老师幸福了,老师才会把幸福传给学生,学生才会把幸福传给家长。老师的心灵需要一座缓解压力的“后花园”。生日点歌、结婚礼物、节日短信、休闲旅游等方式我们一直都在采用,如果学生是上帝,那么老师就是天使,需要校长去关心、呵护。今年我校专门斥资装修了一个咖啡吧,灯光、音响、布局都精心设计,免费给教师提供咖啡、茶水,让老师在里面休闲和沟通,缓解压力,体验幸福。

  4.美丽文化,释放幸福魅力

  幸福教育需要载体和媒介,鉴于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鲜花教育”,各班各寝室认养鲜花,通过“鲜花教育”,教会学生能够留意身边美丽的物,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提高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为了加强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德育指导师,架构另一条师生沟通的桥梁,同时出台了《美丽的故事》记事本,要求每位同学能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些感人事迹,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学生记录下生活中美丽的事,与德育指导师分享美的感悟,在美的熏陶中实现人格升华。

  5.精神成人,建设幸福家园

  只有人性圆满,人格周正,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幸福才能找到源头活水。职业教育不仅要实现学生“技术成才”,更要实现学生“精神成人”,让学生树立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关爱自我、关心社会、勇挑使命的现代公民,将幸福观升华为伦理幸福的境界。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通过文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安身立命,通过营造高尚温馨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培养学生幸福能力。

  在对学生的文明养成上,学校积极倡导“文明从小事做起”、“文明从声音开始”、“文明从招呼开始”、“文明从自处垃圾开始”的文明教育,通过让学生注意这些文明细节,去带动、影响周围同学,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与风气,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和谐是一种幸福。通过文明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学生的文明素质大大提高,校园出现了“九无”独特景观,即“地上无垃圾、墙上无脚印、厕所无臭味、就餐无跑步、吃饭无讲话、停电无喊叫、玻璃无破损、寝室无臭味、用水无浪费”。当学生遇到老师和来宾会主动问好,当学生看到地上有垃圾会主动地把它捡起来,当老师看到学生行为规范不合格会主动前去提醒等,这些现象在我校已司空见惯了。省教育厅领导来校考察时看到校园的“九无”以及学生主动地问好连连赞扬道:“实验中学的管理很有特色,学生很有礼貌”。

  学校将开设儒学、礼仪、KAB创业基础三门修身、塑形、立业的课程,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石,拓展学生的发展格局,开启学生的幸福人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乎学生和教师的终身幸福,教育要重新思考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发展方向。教育向幸福本位的回归,必然会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德育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我们不可能守株待兔,坐享其成,我们需要的是慈悲的教育关怀和豪迈的实践勇气,积极探索幸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实现幸福校园、幸福教育的和谐图景不懈努力。

  (作者系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金华资讯 00019 守望幸福教育 构建精神家园 □ 吴旭涌 2008-9-11 浙江日报000192008-09-1100016;浙江日报000192008-09-1100006;浙江日报000192008-09-11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