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如何告别“后奥运综合征”
· 后奥运时代:
走出自己的路
· 奥运结束上班族病了
重归平静生活需要“身心俱调”
· 告别甜蜜的烦恼
为激动情绪寻找“现实出口”
· 正确对待“冠军情结”
要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努力
· 合理利用奥运精神财富
将关注点转向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正确对待“冠军情结”
要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努力

  “我不要去学校,我要当运动员拿金牌。”8岁孩子田田的话让家住上海徐汇区肇嘉浜路的家长张女士着实吃了一惊。张女士对记者说,女儿自从看了奥运会后,对跳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不停叨念着要去上体校。

  “看见电视里播跳水,就学着样子从床上往下跳。”张女士哭笑不得地说。对于女儿的任性,她只好耐心解释规劝。

  比赛场上精彩绝伦的表演,夺金时光辉灿烂的瞬间,升国旗时熊熊燃起的自豪感,让许多孩子有了一个奥运“金牌梦”。在许多年轻人当中,冠军情结、金牌情结也成为观看奥运的另一种“副产品”。

  其实,不仅是孩子,奥运会把整个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向了运动健儿们,让他们在这16天的比赛期间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把奥运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巨大的放大效应,让奥运迷们产生了对冠军、金牌的神往情绪。

  “现在客人上车后和他们聊天,十个人有九个会一上来就和你谈奥运,聊那些奥运冠军是怎样拿的金牌。”上海强生出租车公司的哥老张说。

  金牌的光辉太耀眼,运动员的表现太完美,奥运的精神太震撼。冠军情结甚至颠覆了许多男士的审美标准。

  中国的体育健儿们在奥运赛场夺冠之后,无数网民将“帅哥”、“美女”甚至“梦中情人”的头衔慷慨地奉献给他们,同时在网上不停地寻找、交流与这些奥运冠军们相关的信息,俨然已经变成了粉丝。

  据报道,湖南18岁的举重小将龙清泉获得金牌后,就收到了观众的求爱书信。“以前最欣赏影视明星洁白消瘦的脸庞、弱柳扶风的身段,现在觉得大街上的女孩太瘦,一个个和白骨精似的。看看冼东妹,那叫一个壮实,那叫一个匀称。还有人家杜丽,一个笑容简直迷倒了全世界,脸上几颗痘痘又算什么。”一位网友幽默地写道。

  针对部分孩子对冠军、金牌产生心理迷恋的片面情绪,教育专家指出,像这样过分崇拜奥运英雄而急于效仿的情况,家长无须过分打压,应给予正确引导。在肯定兴趣的同时,让孩子们认识到所有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让奥运精神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原动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正确对待“冠军情结”
要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和努力
2008-8-29 浙江日报000102008-08-29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