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绰号惹火了同乡
张喜与张一达是重庆老乡,两年前到东阳市某建筑工地打工,是工地的好哥俩。他们同住一间工棚,张喜上铺,张一达下铺,平时没事张一达用家乡话摆“龙门阵”,张喜也只是一笑了之。
然而,7月27日发生的事,把张一达给吓坏了。他指着缺了两颗门牙的口腔对记者说:“没想到,就因我喊他一声绰号,他就下手这么狠。”
记者找到了正在砌墙的张喜。19岁的他看上去一副娃娃脸,说话时脸会红,很腼腆。那天正午,工地闷热,他感到心躁气闷。张一达走过来喊了一声绰号:“小崽子!”他莫名其妙被激怒了,抓起劈开的碎砖扔向他。“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何会被激怒,听到有人喊我绰号,就火起来了……”
负责治疗的陈医师告诉记者,持续高温,露天作业的人们,肝火也随着气温往上蹿,很难控制情绪,甚至会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祸端,这是典型的“情绪中暑”。
“都是高温惹的祸”
记者从东阳多家医院了解到,前几天,因“情绪中暑”引发打架斗殴导致外伤的人明显增加。因送水工送水慢了10分钟,某工地保安老李竟破口大骂,导致送水工后来也火了,操起木棍就打……
细究下来,两件事同一个原因。持续高温,容易引起心情焦躁,形成“情绪中暑”。
采访中,泥工班长李师傅透露,张喜极老实,张一达平时常叫他“小崽子”,也未发过火。但这几天高温,工棚电扇不够用,晚上休息不好,加上白天工地气闷难当,张喜心火上来。对此,张喜很后悔,觉得自己是鬼迷心窍,终成大错。
在出租房,老李对记者说:“这几天,不光我火气大,出租房里的人火气都大,甚至为丁点小事,大家也会激动,吵个不休。过去老人常说,天热心里火气大,要降降火。但怎么个降法?我们想听听专家怎么说。”
专家为“情绪中暑”支招
金华市疾控中心的专家建议,不仅露天劳动者易出现“情绪中暑”,普通市民也会患上此病,比如,容易打翻热水瓶引起烫伤等,建议大家在高温下要特别注意调节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多吃清火的瓜果蔬菜,多饮水以调节体温。
日前,记者通过博客连线著名心理学专家、高级心理保健师康琳,请她针对“情绪中暑”现象支招。
康琳分析,天干物燥,造成人们的心情急躁,情绪不安,加上露天作业者十分辛苦,在高温等多重环境、心理压力下,如遇上不顺心的事,容易冲动,脾气大、易伤人,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中暑”,俗称“情绪中暑”。
如何消除“情绪中暑”?康琳认为,除了各级政府要积极改善高温天气下劳动者的工作、生活环境,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开展防暑降温工作外,相关企业要保证他们的每天休息时间,晚上多给他们一些缓冲时间,让他们回到集体宿舍,有电扇可扇,有凉开水可喝,有电视可看,让身体尽快放松下来。
据了解,天热造成的“情绪中暑”,通常有一些表现形式,常见的包括烦恼、郁闷、紧张、暴躁甚至引发心理疾病。根据我省一项对民工生活的调查表明,50%的民工感觉在城里工作“烦恼很多”,10%的民工感觉“非常郁闷”。康琳建议,热中求静,必须安定情绪。“望梅止渴”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这种原理同样可用于防暑,即“思寒防暑”。
此外,要注意夏季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会自我心理减压,遇事应尽量保持冷静,克服冲动情绪,要正确对待其他民工的急躁和冲动,要好言相劝,不要惹是生非。
康琳介绍了一种可供减压的方法:晚上工棚、集体宿舍比较闷热,劳动者可选择到湖畔、山边以及树木较多、空旷一些的地方走一走,做一些深呼吸,放松一下心情。可适当做一些有氧运动,不过,要避免剧烈的户外运动,如仍感到郁闷,可到空地无人处高歌一曲,甚至大声吼叫几声,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