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把城市“名校”
建到农村孩子的家门口
· 想去城里借读的孩子不转学了
· 新“村小”并不是
城市小学的复制
· 从学生到老师的“城乡无差别”
· 一校两区:柯城小学打通“城乡通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想去城里借读的孩子不转学了
  三年级的学生王静雯,去年想去城里的白云小学借读。理由很简单,中心小学和城区小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了,而下村完小却没有,因为“老师不行”。

  如今,新华小学却开到了家门口。虽然已经交了择校费,王静雯开三轮车的父亲还是决定,不转学了。

  柯城区教育部门统计,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大规模推进,去年有超过百名农村学生回流。今年3月份统计的数字,回流98名学生。

  在王静雯身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些农村孩子发生的变化。比如说,以前读课文没表情,现在“声情并茂”了;以前音乐课就是读一遍歌词,然后跟着唱,现在城里来的老师教他们唱歌的时候,还要教动作,边唱边跳舞。

  王静雯甚至在老师的鼓励下当众表演了一段舞蹈。

  “以前这里的孩子胆子可小了,没有自信,现在好多了。”被派到下村校区当语文老师的董征说,她现在不仅教语文,也教美术。

  而在校长孔丽珍看来,孩子们的变化远不只“有自信”那么简单。“今年初,这个校区推荐的一位同学被评为新华小学‘校园十佳’。这位同学本来一上课就头痛,平时不穿鞋、不说话、不吹笛、不做操,只有一个爱好:打架,满脸的抓痕。但他跑得很快,在新华小学无人能比。新去的老师就用跑步鼓励他,‘跑步这么好,学习也一定行’。现在,他每门课都能考90多分,他父母都哭了。”

  “他们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孔丽珍说,现在已经把这里的桌子、地砖、外墙都收拾了一遍。原先开不起来的电脑课、英语课,也都有老师开始上课了。“接下来,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了。”

  在下村校区的外墙上有一幅标语——“三年城市化”。孔丽珍说,这指的是教学水平要基本扯平。令她高兴的是,这学期最近的一次月考,两个校区的平均差距只有十几分了,要知道,去年第一次同步月考时,这个差距可在30分以上。

  在这次学校的“六一艺术节”上,下村校区的同学也要每人一幅画、每个人会吹笛,舞蹈体操也要全部参加。“主持人都培养起来了。”

  两个校区之间的整合速度还在加快。校长说,“六一”以后,下村校区的一部分学生将到校本部读书一段时间,校本部的一部分学生也要到下村校区就读一段时间,“相信经过这样的交换,孩子们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想去城里借读的孩子不转学了 2008-6-5 浙江日报000102008-06-05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