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把城市“名校”
建到农村孩子的家门口
· 想去城里借读的孩子不转学了
· 新“村小”并不是
城市小学的复制
· 从学生到老师的“城乡无差别”
· 一校两区:柯城小学打通“城乡通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把城市“名校”
建到农村孩子的家门口

  从柯城区出发,乘车约半小时到达石梁镇下村村口,便再无车道可行。下车步行五六分钟土路,可见一低矮铁门,旁边挂一牌子“新华小学下村校区”。

  下村校区副校长梅章木,是原下村完小的校长,自从下村完小被新华小学托管成为校区后,他的职务变为副校长,协助校长孔丽珍管理学校。

  这天下午,阳光很好,天气有点热。梅章木时不时撩起上衣,露出黑黝黝的肚皮。他一边招呼着老工人,一边和年轻的教师们说话,他们正在整修校园。

  阳光从老树间落下来,照得老屋一块明一块暗的。干活的人都戴着口罩,油漆味确实太重了。

  老屋的墙绘已经画好,老师们正在准备挂画——画上都是放大的衢州景点照片,有古桥、古树、古建筑。

  一旁还有一排衢橘。“衢橘是柯城才有的特殊树种,下村校区本来也没有,我们把它引进来了。”孔丽珍说。此外,还有一个“百草园”,将有很多草药让学生们认识。

  孔丽珍希望通过对这所学校老屋的整修,让农村孩子体会自己身边的建筑之美。

  梅章木说,在下村完小时代,学校除了他一个校长,还有9个老师。作为一所完小,总共6个班,因此很多课不得不并起来上。比如音乐课,老师58岁,几个班合起来唱歌;美术课是数学老师兼的,英语和计算机课课表上有,但不怎么开,“连电脑都没有”。

  “老师的年龄和专业结构明显不合理,课可以开起来,但是肯定开不好。”梅章木说。

  从2003年开始,柯城区教育部门有计划地将农村和城区小学的管理人员对调交流,以扭转农村学校的落后状况。2003至2004年间,又调整了农村中小学布局,好多学校跨乡镇合并。但此举并没有提高教学质量,在2005年下半年全区科学学科水平统测中,市区学生平均得分80多分,农村只有60多分,其中最偏远的七里完小只有41分。

  “这让我们深感痛心,农村学生如果输在起跑线上,政府有责任!”柯城区区长朱建华说,“但办教育不是建房子,光把硬件建好,派个别老师支教是远远不够的。”

  2006年,城区知名的鹿鸣小学对七里完小实行托管,人员、财务、备课、作业批改,全按统一规范进行,老师打通使用。

  到了2006年底的摸底测试,尽管还有差距,但七里小学的成绩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农村完小。

  有了这个好的开头,柯城区决定将所有的15所农村完小与城市教育实行统筹。6所农村完小和城区“名校”建立为“一校两区”,7所完小进行布局调整,2所纳入一校两区整合范围,真正把城市的“名校”建到了农村孩子的家门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把城市“名校”
建到农村孩子的家门口
2008-6-5 浙江日报000102008-06-05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