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一个农民的“稻米王国”
· 34岁的全国种粮大户
做农民是“很朝阳”的事业
· 让中国的仓禀丰实
种粮也要有“社会责任感”
· 到东北找“粮仓” 每日提供20万人一天的口粮
· 海外“包田”渐入国家战略 非洲需要“真正懂得”种粮的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6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海外“包田”渐入国家战略 非洲需要“真正懂得”种粮的人
  林万康一直没有放弃去非洲的梦想。

  去年,他甚至已经预备好了去非洲考察的行装,但是这项计划因当地政局不稳而暂时搁浅。直到现在,他还在随时准备着。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苏丹。这个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着2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很多非洲国家不一样,苏丹是多条河流和支流的交汇处,水资源丰富,水稻灌溉不成问题。”林万康说,“而且苏丹方面很希望和中国加强农业合作,帮助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这是一个极具开发机会的地方。”

  这些都是他从老朋友杨学军博士那里得到的信息,杨学军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的首席专家。他告诉林万康,一个世行贷款的苏丹农业项目,急需在中国寻找一名“真正懂得”如何种粮的人。

  “真正懂得”如何种粮,意味着既要拥有优良的稻种,成熟的种植技术,还要善于因地制宜,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对于这些,林万康都有信心。根据他的了解,苏丹当地的米价是2美元一公斤,而长期租用土地的价格又相当便宜,这项投资应该有利可图。

  林万康也许并不知道,他的想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宏观战略是吻合的,农业主管部门也正在鼓励中国的农业企业走向海外发展种植业,目前正与多个国家就收购种植农田的可能性进行接触。

  在日前举行的一次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的副主任谢国立表示,国内企业赴海外开发战略性、短缺性农业资源,将弥补国内资源与需求的矛盾。

  近日,非洲水稻中心主任、塞内加尔籍的农业政策与战略专家巴巴·塞克(PAPA SECK)也发表文章,指出“非洲是世界水稻种植的未来”。塞克称,目前非洲的水稻只占种植面积的10%,而在亚洲这一比例是50%。水稻的产量是旱稻的3~4倍,应该大幅度增加高产水稻的种植。

  在适合种植的地区,鼓励更多的农民种植水稻,已经提上了很多非洲国家的议事日程。而对于中国农业企业来说,利用那里的广阔土地和资源,建立农产品基地,参与当地农业开发,发展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也是一种不错的海外投资路径。

  不过海外包田种粮也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林万康就在考虑,农业机械和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近年持续涨价,苏丹国内不具备生产能力,全部需要进口。那样的话,投资成本就会增加。

  按照多年前已经涉足海外的中国农垦(集团)等企业带回来的经验,开展农业海外投资必须要有长线投资的心理准备,在短期内收回成本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海外的粮食产品要返销中国,种植成本加上运费,成本肯定不低,从经济效益和各国贸易政策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海外“包田”渐入国家战略 非洲需要“真正懂得”种粮的人 2008-6-4 浙江日报000102008-06-04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