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抗震诗喷发的“奇迹”
· 为什么震后涌现的是诗
· 从“小我”回到大众
· 许多年后会从诗中看地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什么震后涌现的是诗
  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说,诗歌可以在第一时间直白地表达一个人的情感思想,“张口就来”,易于传播。这次在震灾后就出现了“不会写诗也写诗”的现象。“9·11”以后,美国人就曾发现,首先感到抚慰心灵的,不是《圣经》,而是诗歌。

  杭州的网友“深意如兰”对记者说,平时日常生活平凡,很难用诗歌来表达,但在抗震救灾这种充满人性的特殊时刻,如果说新闻是进入人们的视野,诗歌则是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她也因此写了一首《用诗歌点亮心灵的烛光》。

  已20多年没写诗的小说家谢鲁渤,这次重操旧业。他说,在灾难面前,诗歌是最适合表达的,最简单、最有激情、有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发挥了。所以,大家都选择了写诗,表达自己的震惊,表达对生命逝去的痛惜,表达对父母、老师、救援者以及其他拯救生命的人的赞美。

  在赶制抗震救灾诗集的时候,负责与诗人联络和约稿的编辑潘维发现,不用约,诗人们都在写。有些晚上约,明天中午12点截稿前照样写出来,从来没有这么爽快过,稿件源源不断。许多诗人是边哭边写,非常动情。

  青年诗人李郁葱说,网上所有的诗歌论坛都变成了抗震诗歌论坛,这股诗潮所体现的群众性、全民写诗的局面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他认为,在若干年后的文学史上也许会留下一个名词:汶川地震诗。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为什么震后涌现的是诗 2008-5-29 浙江日报000132008-05-29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