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抗震诗喷发的“奇迹”
· 为什么震后涌现的是诗
· 从“小我”回到大众
· 许多年后会从诗中看地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小我”回到大众
  “写了20多年诗歌,独觉得这次写的最有激情,最像纯粹的诗歌。”池凌云是我们省里写诗比较多的一位女诗人,每年创作七八十首,出版了三本诗集。

  但这次她有这种“不一样的”感觉,是因为以前自己多讲究语言和技巧,这次,她根本没有去考虑技艺上的问题,只想表达内心压抑的痛苦和冲动。在灾难发生后的前两天,她每天看电视只有流泪,内心很失落,感到诗比不上一把铁锹,比不上现场的一杯水,突然觉得文字几乎没有意义,面对灾难,自己只是一个只会流泪的旁观者。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19日的全国哀悼日,到了晚上11点,池凌云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痛苦,一边流泪一边写,等把这首有80多行的《哀悼日:母子书》帖到博客上时,已经凌晨2点了。在报刊发表后,很多读者都打电话给她,说看了流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学爱好者说,现在诗受冷落,诗人们平时在生活中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事件,多年来局限于“小我”情感当中。但是,这次一切都变了。

  青年诗人李郁葱说,曾有一段时间,中国诗歌被嘲弄,被恶搞,这次诗歌重新回到了人民中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从“小我”回到大众 2008-5-29 浙江日报000132008-05-29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