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媒介诸如网络、手机等迅猛发展,以其极大的信息存储量、高速的传播速度和极大的传播空间,日益成为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日前,笔者以浙江省各高校全日制大学生为样本总体,通过发放问卷表、召开大学生座谈会、政治辅导员座谈会、走访高校的学生管理机构等形式,对大学生接触新兴媒介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手机是大学生接触时间最长、频率最高的媒介,84.9%的大学生每天都接触2小时以上,排在第二位的则是网络。而大学生接触新兴媒介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时政、体育新闻、生活资讯)、学习知识和娱乐消遣等。
大学生接触新兴媒介的
主要心理特点
(一) 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够完善。新兴媒介“无中心化”的特点和营造的“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大大强化,在行为模式的选择上也更为自由。但大学生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心理尚不成熟,他们中部分人在接触新兴媒介时,会利用网络的匿名性、网络管理的漏洞等,滥用自由权利,把网络作为追求极端个人自由和发泄不满情绪的场所。
(二)求知欲望强烈,但自控能力差。新兴媒介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并且知识更新频率快,使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多渠道地获取有益信息,在改善学习效果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但由于新兴媒介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在中国计量学院学生、政治辅导员两个层面的座谈会以及深入学生寝室访谈中得知,有12%的学生网络成瘾,甚至有3%左右的人严重影响了学习,以致退学。
(三)社会需求和社会参与意识增强,但心理相对封闭。新兴媒介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优点引入大众传播中,使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与媒介的互动中,认为自己是被动接收的只有15.7%,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主动地选择一定的媒介信息,主动利用媒介表达观点。但新兴媒介如网络的“拟态环境”特点也间接地隔断了人际直接交往过程中所具有的人伦关系,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相对封闭,导致其人际交往的数字化和非人性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接触新兴媒介的心理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新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对新兴媒介的有效利用能力。
第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特别是要规范新兴媒介的传播内容,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媒介的信息传播行为,并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传播监督机制。
第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方式,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实现其主体参与,使大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介形式,把握网络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认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傅洪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