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科学春天里的人才战略
得到资源政策双优势
· 开自主招生先河 为高校招生趟路
· “神童”
是一种误导
· 少年班之路越走越窄? 个性人才遭遇应试教育瓶颈
· 少年班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教育创新实践之路仍将继续
· 高等教育少年班3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开自主招生先河 为高校招生趟路
  2005年7月,科大少年班成立一万天的校友聚会上,时任“少年班”招生负责人史济怀,半开玩笑地提起第一期少年班招生时的情形:“那时的方法不科学,基本上就是见一见,谈一谈,做几个题,觉得行就说:‘好,你来吧!’”

  听完,78级的少年班校友们笑开了。尽管一开始的方法不尽科学和规范,但史教授表示,他当时在招考学生时,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考查这个孩子的能力。

  第一期招生过程中,由于赴各地招生的老师在招生标准和程序上并不完全统一,造成录取的学生有较大差别。在学生进校后的摸底考试中,有的学生数学考了98分,有的却只考了10分。

  为避免考查标准不统一等缺点,第二期少年班招生时,由中国科大出题组织全国性统考,虽然效果不错,但在全国各地组织这样一次单独的“小高考”,工作量非常之大,也给各地招生部门添了许多麻烦。

  1979年,中国科大对招生方法进行了大的改革,将学校命题统考,改为学生参加当地的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和高考理工科考生相同,考卷汇总到科大后进行阅卷,优等者作为初选对象,然后再派老师赴各地进行复试,根据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原则,择优录取。

  但执行过程中,却不乏“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例子。1981年,14岁的黑龙江考生高立新,高考总分距少年班录取线差8分,但她的数学成绩却达118分,名列所有考生第二,经考察,她被破格录取。多年后,高立新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

  另一次关键性的招生改革发生在1986年。在第十期少年班招生时,中国科大首次将全部初选上的考生集中在学校进行复试,并增添了心理测试。

  “复试时,我们会让老师讲些新的大学课程,讲完了当场进行测验,让他谈体会,看他的领会能力。并且还让考生跟老师一起学习生活一段时间,对他们进行综合考察。”尹鸿钧表示,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曾有人议论,科大把一些“不合格”的学生“硬拉进”了少年班,是“拔苗助长”、“摧残人才”。少数中学生也以为“只要学好数学物理就行了”,这就会引导一批少年走向偏科,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此后,这种先通过高考选拔,然后集中进行复试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2003年,教育部规定22所重点大学试行部分招生计划5%自主招生。此后,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高校逐年增加,到今年已扩大到68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在多年后与少年班最初的实践者不谋而合——尊重科学的精神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开自主招生先河 为高校招生趟路 2008-4-21 浙江日报000102008-04-21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