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科学春天里的人才战略
得到资源政策双优势
· 开自主招生先河 为高校招生趟路
· “神童”
是一种误导
· 少年班之路越走越窄? 个性人才遭遇应试教育瓶颈
· 少年班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教育创新实践之路仍将继续
· 高等教育少年班3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科学春天里的人才战略
得到资源政策双优势

  1978年3月8日,中国科大举行了第一期少年班开学典礼。少年班创办的消息甫一传出,引发海内外的广泛瞩目。对于刚刚经历十年浩劫,曾一度被“读书无用论”所误导,急于找回失去的时间的国人来说,以“神童”宁铂为代表的少年班的出现,无疑是那个年代上演的最振奋人心的“青春励志大片”。

  3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张石畏、宣奉华撰写的关于少年班的报道,题目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豪迈誓言:我们要跑步奔向祖国的未来》。

  现任清华紫光集团总裁的郭元林,是少年班第二期学员。他回忆当时:“在高考中断了10多年,没有参照,没有感觉的情况下,上大学对一个不到14岁的孩子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郭元林成功考取了少年班。1978年10月初,郭元林和同时考取少年班的张亚勤结伴踏上了从太原开往合肥的火车。

  多年以后,人们在回顾起最初的那批少年班学员时发现,当他们的命运因媒体和社会过分关注,而走向人们所期待的反面时,更多的孩子则因选择了少年班而进入了一个科研、求学的快速通道,走出一条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

  就在第一期少年班开学典礼之后的第10天,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在那样一个科技人才严重断档的特殊年代,少年班的出现是服务于国家的人才战略需求的。”中国科大原副校长尹鸿钧用“人才战略”来描述少年班成立的意义,并非夸大,少年班“软件班”的成立,便是一个证明。

  1983年12月28日,邓小平同志在方毅副总理的陪同下,会见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杨振宁谈到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时说:“现在全世界都公认美国的计算机最好,我在美国考察时发现,做计算机的不是年龄大的,都是些年轻人,我知道中国有个少年班,14~15岁上大学,很聪明,这些人学软件专业,今后将会前途无量。”

  听了杨振宁这番话,邓小平说:“科大少年班可以搞。”并作出了批示,要求有关领导落实,同时还强调:“要看得远一点,要不然来不及了。”

  在邓小平的支持和鼓励下,1984年5月28日,中国科大作出了“关于办好少年班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几项规定”。同年9月5日,少年班正式开办计算机软件专业,有23名学生就读。

  “我们科大一直是全校在办少年班。”在近一个星期的采访过程中,这句话在少年班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分管领导等不同人的口中,反复出现。尹鸿钧表示,中国科大的办学指导思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包括人才战略、科技战略,这点是科大上上下下、一辈辈人都遵从的。因此,少年班自成立之日起,便顺理成章地得到科大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倾斜和最宽松的政策支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科学春天里的人才战略
得到资源政策双优势
2008-4-21 浙江日报000102008-04-210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