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科学春天里的人才战略
得到资源政策双优势
· 开自主招生先河 为高校招生趟路
· “神童”
是一种误导
· 少年班之路越走越窄? 个性人才遭遇应试教育瓶颈
· 少年班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教育创新实践之路仍将继续
· 高等教育少年班30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少年班之路越走越窄? 个性人才遭遇应试教育瓶颈
  科大少年班模式在1984年得到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后,1985年1月26日,教育部决定,在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12所重点高等院校开办少年班,扩大少年班的试点。

  这种超常教育形式,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史无前例。但好景不长,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校少年班纷纷停办。

  1999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蔡自兴提交了一份《及早废止少年班》的书面报告,这让本就备受质疑的少年班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蔡自兴提交这份报告时,全国13所高校的少年班只剩下5个,对此,蔡自兴评论道:“连对少年班怀有感情的张亚勤先生也认为,现在的少年班‘还是太多了’。少年班之路越走越窄,它的昔日‘辉煌’早已成为过去。少年班的老师和家长应当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地总结一下它的经验教训,考虑它何去何从。”

  “蔡教授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警示,让我们更加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些梳理和思考。”时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分管少年班工作的程艺表示,那段时间,一些高校在少年班办学上步入一个误区,过分追求低龄化,听到这所学校招了个13岁的孩子,那所学校就招一名11岁的孩子大肆宣扬。“那么多人力物力放进去,对整个教学改革却没有什么大的帮助,无疑会走进死胡同。”

  程艺说,当时他曾拒绝过一个9岁的孩子。“父亲牵着孩子,在校园里跟在我后面。父亲的手里还拿着一摞孩子在各种竞赛上获奖的证书和报纸上发表的报道。我跟他父亲讲,我相信你的孩子很优秀,但他现在不宜进大学,应该让他享受他这个年龄该拥有的东西。”在程艺的劝说下,父亲带着孩子回去了。回想起多年前的这件事,程艺坚信当时的拒绝是对这个孩子负责。

  事实上,少年班早期提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办学思想,在最初那个特定环境下,确实对唤醒整个社会的人才意识,为国家迅速培养一批基础科学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思想的局限也日益显现:一些学校过于重视生源的年龄而非质量,重视专业课教育,而忽视对其个性化的培养和科学发展的引导。

  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停止招生。校方表示,学校的院、系在培养少年班的学生方面花费很大精力,然而收效不大。在超前教育、应试教育的“催生”下,少年班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综合能力不强致使少年班日渐衰落成了一种必然。

  时至今日,全国开办少年班的高校仅剩中国科大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少年班之路越走越窄? 个性人才遭遇应试教育瓶颈 2008-4-21 浙江日报000102008-04-21000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