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际上并不缺飞行员”,胡涛一直强调。胡涛承认,他所说的不缺指的是南航、国航、东航三大国有航空公司。“我们5年前就做好了规划,买多少架飞机就相应地培养多少飞行员”。
按照胡涛的理解,目前中国的航空公司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南航、国航、东航为代表的国有大型航空公司,这些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飞行员培养计划行之有效,一般不缺飞行员。
第二类是以深圳航空、海南航空为代表的中型航空公司,这类航空公司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完成了从一架飞机到上百架飞机的跃升,在成立之初也是靠到大型航空公司挖人度日,目前飞行员比较短缺。
第三类航空公司是2004年后新成立的民营航空公司,它们在飞行员的储备上,基本上是一穷二白,基本靠挖人生存。
不过,胡涛自己很明白,三大航空公司的不缺飞行员只是相对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三大航空公司不缺也不富裕,少一个都不行”。
“如果不是民营航空的搅局,飞行员短缺问题不会如此突出。”次生贵所说的民营航空公司搅局指的是自2004年国内航空业向民间资本开放后,全国陆续发生了多起飞行员辞职事件。短短几年,国内涌现出20多家民营航空公司。一些民营资本进入民航领域后,有了飞机自然需要飞行员。
目前,我国民航业有将近200名飞行员已经向各航空公司提交了辞职信,真正完成流动的不过30多人。
事实上,中国民航从成立至今,并不是没有飞行员流动。但在当时“国家队”一统天下的局面下,飞行员在各航空公司之间的流动,完全出于“兄弟情谊”。
“90年代,海航、深航等公司成立时也是一个飞行员都没有,除了一部分飞行员来自部队,其他的也是从别的航空公司‘挖人’,但那时航空公司规模小,需要的人不多,航空公司之间协商就完成。”胡涛说。
那时,最体现“兄弟情谊”的是“帮飞”,“你缺5个机长,我就给你5个,等你的人学成后,我就撤回来,或者你的新飞行员到我的飞机上,我帮你带”。
随着民营航空的介入,这种“兄弟情谊”变成了“赤裸裸”的商业竞争。民营航空一旦缺人,就开高价到其他航空公司挖人,但在飞行员短缺时代,谁都不愿意放人。
虽然对于国家航空经营模式来说是“丰富”了,但对于没有改变飞行员培养机制的航空业界,这的确是灾难性的。民营航空,应该说几乎得不到体制计划下培养出来的飞行员,它们也要生存啊,而且它们的飞机基本是租赁的,成本比买的还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