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要闻
3  4  
PDF 版
· 一路公交车 引出大格局
· “逼”出来的风景挺美
· 大部门制:为何大?如何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部门制”尝试·随州卷:
“逼”出来的风景挺美
  官少牌子多——“无心插柳”成一景

  “随州推行‘大部门制’,其实是‘无心插柳’。” 随州市市长李红云代表说,随州本是一个副厅级的“省直管市”,2000年8月升格为地级市。当时湖北省主要领导提出要求:升格,但不许增加编制。“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随州只能把几个部门整合在一起。”

  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被合并,有的只挂牌不单设。比如,外事、侨务和旅游合并,设立“外事侨务旅游局”;文化局、文物局、体育局、新闻出版局合并,统称“文体局”;社科联、作协、文明办、网络办、外宣办都挂在宣传部;党史办、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档案局、档案馆也合并成了一个机构。

  精简机构的一个办法,是与下级政府实行“错位设置”。直接服务群众的部门,在区、县一级的人员编制远多于市里。比如随州市下属的曾都区设了移民局,市里则只在民政局内设一个移民科。

  由于湖北省一级的政府还是传统体制,为了应对各项职能,随州在一些机构门外挂了好几块牌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农业局的一个科级机构,就加挂了市种子管理站、市植物保护站、市农药监督管理站、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市植物检疫站、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6块牌子。整合后,随州市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事业机构共25个,比一般地市州少10个以上。

  如今,“官少牌子多”已成随州一景。

  “处长当科长用,科长当科员用”

  与其他地市相比,随州的“大部门制”一个明显特点是编制少。“大宣传部”只有14个编制,市委办包括秘书长加起来29个人。

  升格后的随州市编制总量从5569名减少到5134名,精简率达8%。自2000年至今,全市财政供养系数连续7年出现负增长。其中市级机关编制始终严格控制在907名,实际到岗仅869名,比一般地级市少近20%。

  机构撤并后,随州各单位人事、财务一般不单设科室,相应工作由办公室承担,财务全部集中到市财会核算中心管理。仅设一人的“单人科室”在全市占七成以上,“处长当科长用,科长当科员用”。李红云代表说,如市编办,有3个科室,只有4个编制,司机刘师傅兼做保洁、打字等。

  国资委是各级政府要求设立的特设机构,随州将国资委与经委、中小企业局合并在一起。李红云告诉记者,有一个叫龚剑华的公务员,6年前进了国资委,她没想到自己是3个科室“共用”的工作人员。去年她到乡镇挂职,仍经常回来加班。她说:“工作累一些,但习惯了就能做到有条不紊。”

  这么少的人,能做那么多事吗?

  “事实证明,公务员队伍的工作效率还大有潜力可挖。”李红云代表说。

  随州市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保合一”,统一归口社会保险事业中心。这个中心仅21名公务员,而一般地级市此类机构至少有4个,人员编制80人到120人。

  随州市社保中心要为60万参保人员服务,每年收支资金量达11亿元,连续多年实现零差错。

  总共挂了7块牌子的“市农技推广中心”,定编12人,实际到位9个人,其中7人是专业技术人员。近5年来,他们把涉农执法工作全部交给曾都区,集中精力抓技术,在随州建成了全国重要的品种展示基地,得到农业部表扬。

  “最大的阻力来自公务员队伍内部”

  2006年初,李红云到随州任市长。每到一处,就有机关干部找他诉苦,主题只有一个:要求恢复机构,增加编制。市委、市政府领导经过研究决定,市委常委会不讨论编制问题。

  “我们之所以能顶住,是因为省委、省政府支持我们的探索,老百姓也欢迎。”他说,“最大的压力来自公务员队伍内部。有的压力看似来自上级,其实还是下面的人跑到上面去,企图通过领导给我们施压。我们主动去沟通,摊开了一说,上级部门多数都表示理解。”

  随州市成立8年来共三届领导班子,始终把编制当作“高压线”。2004年,一些部门出现擅自更改机构名称、提高机构规格等回潮现象,市领导直接找相关负责人谈话,责令其整改,并向市委市政府作书面检讨。

  “改革没有捷径,更没有回头路。”李红云代表说,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是改革发展大势所趋,只有将大部门制实现好、维护好,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9 “逼”出来的风景挺美 2008-3-11 浙江日报000092008-03-11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