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栋在户外进行天文观测,从来不直接使用手电筒,而是会在前面包裹一层红布,起到消光的作用。他说,这是自己为“夜天光”的保护所做的一点点贡献。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表示,他们将向国际夜天光保护协会提出申请,在天荒坪建立中国第一个夜天光保护区。
所谓的“夜天光”,如果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就是指太阳落入地平线下18°以后的无月晴夜,在远离城市灯光的地方,夜空所呈现的暗弱弥漫光辉。
专家称,夜天光本来应该来源于一些天空中自然生成的光,如恒星光、高层大气中光化学过程产生的辉光等。但是随着城市灯光照明强度越来越大,遮盖了许多星体发出的光芒。
所以,按照通俗的理解,夜天光污染主要是人为灯光污染。有资料显示,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建议,世界级的天文台人为光的背景增加应少于10%。
对于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指导老师林岚来说,天荒坪是她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近几年来,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几乎所有的重要的天象观测,都是在天荒坪完成的。
去年,就是林岚首先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主席、哈佛大学的巴萨乔夫教授推荐天荒坪,作为2009年日全食的最理想观测点。她认为天荒坪的灯光控制相当重要,不能让“光污染”破坏了这里的纯净。
胡彦栋的感受是,光污染的直接杀手来自那些无意义的景观灯。在天荒坪,山上居民的灯光往往在晚上11时左右就全部灭了,真正有影响的是一些施工工地上的水银灯,另外有的时候是旁边滑雪场的灯。“不过,一般只要天文爱好者提出来,景区管理者总是会关灯的,这一点已经很让人尊敬了。”
老百姓家里的灯,属于室内照明,治理的方法简单,就是劝导他们拉起窗帘。而真正要规范的,是室外的照明。胡彦栋说,如果真正进行天文观测,室外是不允许开有大功率的照明设施的。关灯的时间应该在“天文昏影结束到第2天的天文晨光开始”,在昏影和晨光之间且没有月亮的日子里,天空理应是漆黑一片的。而这片黑夜里若隐若现闪烁的星光,是他们这些发烧友心目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