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开始,胡彦栋就开始喜欢上了天文。他还记得,那一年中央电视台在黑龙江漠河专门做了一次现场直播,展现日全食和海尔—波普彗星同时出现的奇观。
但是,11年后,他觉得要看到纯净的天空,越来越难了。城市的灯光越来越亮,掩盖了天空中许多星体美丽自然的光芒。
胡彦栋现在是中国计量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在江苏常州老家念高中时,他常去的天文观测点离城市最近的只有30公里,后来他要出城110公里,有时候还要跑到临近与其他省份的交界处去,才能完成一次理想的观测。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明亮的路灯,打在建筑物外墙上的效果灯,都会照亮我们的夜空。这固然有方便百姓生活,营造景观的作用,但是却极大地影响了天文观测的效果。”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长郑静芳在公开场合承认,“对于靠近上海这样一位世界级大都市的天文观测站来说,影响很大”。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是以天文地球动力学和星系宇宙学为主要学科发展方向的国家重要科研基地。它常年开展活动星系核光变监测、空间碎片搜索、近地小行星搜索等多个科研项目,“天空太亮”直接影响了研究人员观测的效率。
据透露,上海天文台多年以前就开始寻找更理想的观测站。他们曾在整个太湖的周边地区寻觅,到过浙江的天目山等地,最终将目光落在了天荒坪,双方的实质性接触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
天荒坪的“入选”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地面开阔,位置也邻近上海,交通便利,而且常年大气洁净,晴夜数多,因为海拔高,极少受人造光源干扰,拥有良好视野和观测环境。
日前,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与华东天荒坪抽水蓄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浙江安吉天荒坪“江南天池”景区共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江南天池观测站和科普基地。
按照上海方面的设想,如果工程进展顺利,科普基地今年暑假就能启用,随后建设观测站,力争年内投入使用,作为常年观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