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建成后的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江南天池”观测站和科普教育基地,将配备3个观测室,工程投资超过500万元,上海天文台将为其配备一些40-50厘米口径的中等望远镜。
“这些观测室里的自动化技术相当先进”,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介绍,不但能完成高分辨率的天文摄影,一旦下大雨,还会自动关闭天窗。
“灯光改造的工程,会按照科学观测的要求逐一展开。”天荒坪“江南天池”景区的负责人陈建华说。首先,“江南天池”景区将肯定不会再有朝天灯,限制各种泛光照明。
改造将涉及到各种细节。过去,上海天文台曾经在佘山附近地区参与过当地的灯光改造,仅是一项路灯照明,就提出过很多要求:例如严格控制面向天文台方向路灯的总数,亮灯数后半夜比前半夜减少一半,灯罩的角度必须是统一向下倾斜等。
这一次,江南天池景区准备邀请上海天文台的专家们,来对景区内的现有灯光进行一次检测。陈建华说,因为景区内所有灯光都归一家公司管理,所以给统一改造提供了便利。而且,景区管理方还决定,以后再添加任何户外的大型照明设备,都要经由天文学专家审核批准,才能搭建。
据悉,双方初步达成的协议,有望得到安吉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为了满足夜天光保护的需要,天荒坪周边到时有可能采取适当的灯光管制措施。
“天文学家并不排斥社会发展。”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研究人员想纠正这样一种偏见,国外许多著名的天文台也建在大城市周围,研究人员关注的并不是阻碍城市建设,而是让人的行为与自然界更加协调。
上海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汤海明说,这就像对待“放牧”——放牧时牛羊把草都吃没了,这肯定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破坏,但是不能因为这就不让牧民放牧。因为这也是一种发展生产的方式,关键在于要把握其中的平衡。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曾经和上海市照明学会探讨过这样的问题,城市照明如何既经济、又有效,同时又能保证天文观测的效果。“我们并不反对为了营造景观效果的适度照明,但是更希望保留尽可能多的纯净的天空。”汤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