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落实率”走低,一般可归结为硕士研究生数量太多、质量下降,应用型培养模式缺失,用人单位选人趋于理性,而研究生择业还不够理性等问题。而有学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可从经济角度探究。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朱佳生运用系统工程的“定性——定量”技术对高等教育与经济水平进行了研究,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类型多集中在各类专业技术工作、行政管理工作、辅助工作和服务工作,比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公务员、餐饮服务、市场营销等,所占比例为92.8%;而各类一线工业和农业生产工作分别占5.0%和0.1%。可见,第三产业是高等教育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
虽然近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扩大规模与其匹配,但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3~2006年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都在52%以上,对经济的贡献率最大,相应地为初级劳动力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看,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3年的21.6%增加到2006年的25.2%,上升了3.6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上升了2.9个百分点。
“现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和前几年的就业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说,“一个是有限的短缺情况变得越来越突出,另外就是技术工人的缺口越来越大。但是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紧张更多地表现在高级劳动力市场上,也就是说,主要由大学生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