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就业难”阻挡考研热情
· 人才的成长要经过实践锤炼
· 消减研究生教育泡沫
· 毕业“落实率”与第三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 “考研一幢楼”日渐冷清
· 高速扩招不能忽视教育质量
· 考研“降温”潜台词
· 考研“降温”潜台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考研一幢楼”日渐冷清
  沿着北京故宫旁的一个巷子往里走,一家求职旅社坐落于一个研究所的大院内,武汉大学日语系本科毕业的李明(化名)已在这儿住了一段时间,他从武汉到北京是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去年毕业时我竞聘过一家世界五百强零售公司,与我同时应聘的还有本校的一些研究生,但我最后还是被录用了。”李明解释了自己不愿报考研究生的理由,“文凭并不是求职中的决胜因素。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在很多单位的眼中比研究生一纸文凭含金量要大得多。”

  据中国教育网公布的数据,相比前几年平均20%以上的炽热增长率,2007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128.2万,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7000余人,增幅仅为0.55%。部分省市还出现几年来报考人数首次下降的局面。

  这种趋势在2008年的报考中更加明朗,今年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研究生,比去年减少8.2万人,首次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数字下降。

  在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前一周,笔者走进位于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考研一幢楼”。

  “考研一幢楼”的前身是“考研一条街”,这条街初成规模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的第一年。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得到青睐,使考研辅导班和考研书店得到迅速发展。

  2002年,经历北京市海淀区的环境综合整治,“考研一条街”变成了“考研一幢楼”,一家媒体以《考研经济热得烫人,考研一条街不怕拆》为题对此作了报道。

  与当年拆不垮的“热闹”相比,“考研一幢楼”现已颇显冷清。笔者在现场看到,可能是处于淡季,下午四点来钟,这栋楼上的十几家考研辅导班报名点只剩下三家敞门,其余皆人走门锁,早早下班了。

  “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很多考研书店都关门了。”楼内一家书店的店员对笔者说,“即便是旺季,也不能和前几年比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媒体点击 00010 “考研一幢楼”日渐冷清 2008-2-22 浙江日报000102008-02-22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