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经济结构的现状导致目前大量吸收高层次人才出现困难,那么高校是否还应该继续以高速度去扩招呢?
2004年8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发表《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近期和长期发展模型讨论》,对此提出警告:“研究生招生规模与经济密切相关,同时也必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处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演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因为不仅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要相应的经济能力支撑,同时研究生毕业生也需要社会具有相应的经济能力来吸纳。因此,必须寻找潜力边界,建立合理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模型。”
中国研究生教育近几年的跨越式增长,被视为一种补偿性增长。相比世界研究生教育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中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人数少、在最初阶段发展缓慢。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和198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1978年到1999年,累计招生77.3万人。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研究生规模进入了高速扩张时期。
但补偿性增长毕竟是一种过渡性增长,短时期内的数量扩张难免带来质量下滑。在山东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民盟山东省委的一份提案直言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弊端,比如“导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单纯的师徒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受到限制”、“实践能力差、适应社会所需的时间偏长”、“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偏弱”等。针对这样的情况,中国高等教育应当积极地由补偿性增长向适应性增长转变的呼声越来越强。
教育部已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8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从高等教育来看,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始终是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