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
· 上海世博会将给浙江带来什么
· 用创新来推动发展
· 传统文化滋养网络文化
· “利润侵蚀工资”现象亟需改变
· 哲理漫画
· “快”的隐忧
· 制造大国怎样跨越信任危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传统文化滋养网络文化
孟 威
  作为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通过发送和接收信息,影响或改变人们交往方式的一种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和交融的产物。传统文化为它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传统文化充实文本,日渐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榕树下”、“黄金书屋”、“橄榄树”等越来越多具有浓郁中国古典特色的网络文学期刊,已经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注意。例如,“榕树下”从封面设计、编排方式到稿件的内容,无处不流露着国人传统中的含蓄和恬淡,所形成的阅读氛围充盈着小桥流水般的诗情画意。而像搜狐这样的知名网站,大多辟有文学论坛或读书频道,不时刊出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历史图片、文章典籍,吸引了大批文化名人和文学爱好者谈古论今、抒发胸臆。传统文化形式成为网络的一道独特风景,满足着人们的爱好、引发着年轻人的兴趣。

  传统文化规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网络互动行为。网络虚拟交往,主要是通过论坛、MSN即时通信、电子邮件、游戏等方式进行的,在互动社区管理中,往往有既定的规则制约人们的行为,而这些规则内容则直接体现了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比如“天涯”虚拟社区,其成文规则的删帖十六条标准中就有超过一半的内容,规范人们尊重他人、不歧视、对言论负责、共建和谐友好社区环境,体现了“仁”“和”思想,阐发了传统文化的理念。

  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弥补了网络文化的固有缺陷。一方面,网络文化建构于网络虚拟传播技术之上,由于网络跨疆界、开放、共享、个性化、隐匿等传播特点,网络上自由化思想时有泛滥,也不乏文化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危机。一些人为发泄某种不满情绪,会利用网络的传播特点作掩护,不负责任地编造、歪曲信息,攻击他人;别有用心者也随时在利用网络进行舆论、价值观渗透和文化入侵。在这种传播环境中,传统文化秉承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感召力,往往形成对文化危机的自觉抵制,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包罗万象的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同时,也暴露了主体意识过分强化,社会道德感弱化的问题。面对诸种道德失范行为,在网络中,如何提升国民文化价值观念、倡导精神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从崇德尚义的传统文化精神中获得给养,是网络文明发展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传统文化滋养网络文化 孟 威 2007-12-24 48256F32002924A6482573B6000A8985[A4-实习生53≈B1-实习生5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