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保护名录》的发布,许多近现代建筑的“显赫身世”已经多年没人提起。记者惊讶地发现,在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背后,真实地记录着百余年来北京城的风雨沧桑。
马寅初故居——该建筑建于1905年,位于东城区东总布胡同32号,为欧洲“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独立式住宅。南立面有一组房间凸出墙面,使建筑造型富有变化,墙体抹灰刷黄色。
更为关键的是,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曾居于此。
社会主义大楼——“社会主义大楼—共产主义大厦”建于1958年,位于西城区福绥境宫门口三条1号,该大楼为筒子楼设计,呈“Z”字形,主体为南北朝向,东段及西段为东西朝向,平面设计全部为中间走道、两边房间的格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全国“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特殊年代里,北京市决定在各城区分别兴建一栋带示范试点性质的新型居民大楼“公社大楼”。
在这座大楼里,取消了家用厨房,连家用卫生间也被取消,底层有一个能容纳500人就餐的大食堂和一所能容纳200个孩子的托儿所。楼体结构为砖混结构,地上八层,地下一层。
北京第一座水厂——北京自来水厂的前身是“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08年,位于东城区香河园3号。建筑有北房五间,硬山合瓦清水脊,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饰有倒挂楣子。它是北京第一座水厂,于1910年3月投产供水,自此北京正式有了自来水的供应。
最早的教会中学——原名“贝满中学”,包括贝氏楼(建于1870年),贝满中斋(建于1910年),邵氏楼(建于1930年),位于东城区灯市口大街55号。
贝满中学在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是北京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学校,民国三年(1914年)改设育英学校,1942年曾被改称“市立第八中学”。1952年改为市二十五中至今。
费正清的母校——东城区朝内大街81号,原是“华北协和话语学校、加利福尼亚学院”的所在,建于1910年。
华北协和话语学校是美国传教士在1910年作为语言训练中心和休息处建立的。1930年,当传教士停止对学校财政支持后,学校改名为加利福尼亚学院,开始招收学生,培养外交官、学者、商人和其他人才。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1907年—1991年)就曾于1932年在这所学校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