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温宗勇介绍说,北京保存着大量优秀的近现代建筑,但长期以来,这些建筑的保护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如今,保护优秀建筑已成为迫切任务。
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须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至1976年“文革”结束)建造,不包括文保单位及文物普查登记单位。
温宗勇表示,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标准为,一方面是要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或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比如马寅初的故居,798近现代建筑群,它反映了“一五时期”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是反映建筑艺术的发展,或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如民族饭店、北京长途电话大楼。
温宗勇介绍,确定第一批名录,不但征求了专家的意见,还征求了产权单位和文物部门的意见。在71处、188栋建筑中,近代的建筑有20处、39栋,占21%,现代建筑有51处、149栋,占79%。而从地域分布看,海淀最多。包括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学府。
这些列入名录的建筑原则上不得拆除。建设工程选址,应该避开优秀近现代建筑。确因公共利益需要不能避开的,应当对优秀近现代建筑采取迁移异地保护等保护措施。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改造,应保存建筑本体的真实性。除保护建筑主体外,还将同时兼顾对建筑环境的保护。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王引说,从普查的情况看,这些建筑的现状还是比较好的。
温宗勇表示,此次公布的名录只是第一批,今后还将陆续有第二批、第三批。
此次列入名录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中,“798”成为一大亮点。19日,原北京市规划院信息所所长贾海樾回忆,2004年的时候,798工厂“是拆是留”在规划界备受争论。
贾海樾说,她有一天参观“798”,看到一幢20平方米的厂房改建成了酒吧,吧台架设在原来的机床上,昏暗的灯光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过去的年代,浓厚的历史韵味感染了当时在场的每一位规划专家。
如今,798近现代建筑群被列入保护名录,将不再面临拆或不拆的尴尬。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认为,对于优秀近现代建筑,不仅建筑本身要进行保护,其围墙、庭院、周围绿化等环境也要进行保护。
“长期以来,优秀的近现代建筑都被古代文物的光芒所掩盖,一提到北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故宫、长城,但就在我们周边,也有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马国馨说,在城市的快速发展期,优秀建筑遭到破坏的可能性更大。“我就住在东交民巷,亲眼看到很多保存了下来,也有一些被拆了。”
他认为使优秀近现代建筑得以存续,不仅保存了这些有价值的建筑,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