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依赖于功能强大而方式独有的“思维”成为万物之灵。但是,人类的思维并没有强大到没有弱点的地步,很多时候它是不堪一击的。
在美国举办的一次大型科学展览会上,一名高中生的方案获得了一等奖。他力劝人们签署一份要求严格控制或完全销毁“氢氧化物”的文件,理由非常充分:这种物质会造成流汗过多和呕吐;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在气态时它会导致严重的烫伤;它是腐蚀的帮凶;它会降低汽车的刹车效率,等等。他问了50个人是否支持禁止这种物质,其中43个人明确表示支持,6个人没有表态,只有一个人知道这种物质就是“水”,这个获奖方案的题目是《我们有多容易受骗》!受骗的显然是思维。受骗的理由在于人类的思维往往倾向于对“理由”的深入探询和理解,而不在意“问题”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或正确性。这名高中生的“方案”恰恰抓住了思维的这个“弱点”,并刻意强化了“理由”,有43人落入他的“圈套”也就“顺理成章”了。
思维的另一个弱点是往往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A是由B转化而来的,B在沸水里生成了C,C在空气中氧化成了D,D有臭鸡蛋的气味,请问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这个问题之所以容易让人产生“比较复杂”的错觉,原因在于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过程,是一个理性探究的过程,因此人们面对这个问题容易想到很多条件,比如化学方面的,物理方面的,甚至是生物方面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分别是鸡、鸡蛋、熟鸡蛋和臭鸡蛋。
思维还有一个很突出的弱点就是容易形成“定势”,容易从主观经验出发来判定事物。有位老师把下面一道题夹在地理测试题里考学生:一位探险家向南走了一英里,然后折向东走了一段路,后又向北走了一英里,结果他回到了原来的出发地,并遇上了一头熊,请问他遇到的是头什么颜色的熊?面对这道题,课堂上大多数同学没有回答,因为根据他们的思维定势和主观经验,这既不是专门的地理方位题,也不是专门的数学平面几何题,似乎也不是一道纯粹的生物题。其实这就是一道地理题,是一道需要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求得答案的地理题。按照一般经验,“出发地”可以是地球上的任意一点,但是他两次转向回到了原地,那就只能是地球上的特殊点——南极或北极了。而在南极是无“南方”的,因此是在北极点,答案当然是白色的北极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