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的考古科研工作一直是我省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来没有间断过。
2006年6月至今年1月,为了解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内农民住宅外迁安置点的地下情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古河道。经挖掘,发现这一高地由人工堆筑而成,厚度达4米,底部铺垫人工开采的石块。据向当地农民了解,以前在挖井时也曾挖到过这样的石块。
良渚古城发现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研究员说,当时我们初步推断,葡萄畈村所在的南北向高地,有可能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修建的河堤遗迹。由于这一遗迹位于莫角山遗址西侧约200米的平行位置,所以也很可能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
根据葡萄畈遗址的发现和推测,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2007年莫角山周边的考古调查、勘探计划,并得到了批准,省财政厅也给予了专项经费支持。
从今年3月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以葡萄畈遗址的发现为基点,向南北做延伸钻探调查和试掘,至4月中旬初步确立了以底部铺筑石块为主要特征的遗迹在莫角山遗址西侧的分布范围:南连凤山,北接东苕溪,总长度约1000余米,宽约40—60米。
刘斌介绍说,在确认莫角山西侧的遗迹以后,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这一遗迹到底是河堤还是城墙。经过对莫角山的南、北两侧的钻探调查,于6月初首先在莫角山北侧的河池头村发现了一段东西向分布的底部铺垫石头的类似遗迹,至9月探明了西起苕溪东接雉山的一段。10月下旬又在莫角山东侧发现了相关遗迹。11月上旬终于找到了南城墙。“至此,我们初步判断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就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
根据考古人员目前调查、勘探和试掘的初步结果显示,良渚古城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宽度约40—60米。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高度约4米,许多地段已被破坏。
今天上午,记者跟随考古人员来到瓶窑莫角山遗址的西侧,这里有一段已挖掘的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经过5000年时光的洗涮,古城墙已与城墙内外的田地一般高,在挖掘前,城墙上还种着水稻。东苕溪就在距离西城墙几十米远,几年前修筑西险大塘时用的一部分土方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西城墙有60多米宽,修得非常考究。城墙底部铺垫着石块,石头铺的中间还被分开,可能是当时筑城墙时搬运石头时走的路。刘斌介绍说,这些石块不规则,应该是从溪沟里或山沟里捡了运过来的,在石头基础上面堆筑着黄土,这些黄土比较纯净,是从别处运来的。城墙的外侧是河道。
随后,记者又来到良渚古城的北城墙,当年高高的城墙依稀可见,这里铺垫的石块有明显的棱角,显然是从山上开采而来,并且靠外墙的石块明显比内墙的大。在东城墙,刘斌指着一段城墙剖面说,这里出土的陶器也是良渚晚期特征,与西墙和北墙出土的陶片完全一致。根据这些出土的陶片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其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后做出判断。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良渚遗址发掘工作的考古专家,严文明教授得知在良渚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古城,非常兴奋,专门到发掘现场察看。他说,良渚古城能发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目前全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城已有数十处,但一般都是10到20万平方米左右,过去发现的大型的古城只有两个:一个是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古城,约120万平方米;另一个是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因此,总面积在29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400个足球场大小的良渚古城是目前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古城,并且目前国内对古城和城郊都了解得很清楚的也只有良渚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