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一位摄影家的
人生旅程
· 透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世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位摄影家的
人生旅程

■本报记者 刘一丁
  〇“张望”是一个动词,当它成为一个人的代号后,叫张望的这个人注定将一辈子张望世界。

  今年10月1日,张望从青海回到西子湖畔的时候,手里捧着一尊铭刻着饕餮图案的青铜器——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奖杯。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如今声名远扬的摄影家张望,第一次操作相机,却是在他25岁的那一年。

  1987年,正在美术学院就读的张望为了收集创作素材,花300多元钱购置了凤凰205型照相机。那年,校学生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学生摄影作品展,张望将自己刚刚用新相机拍摄的采风素材摊了一桌,然后选出最满意的一幅,取名为《水乡》。

  学油画的张望未曾料到,他的摄影作品《水乡》不但展出而且获得了优秀奖。

  那一年,张望25岁。美术学院的学习生活,让他走进了辽阔的艺术天地。

  接下来的事情,证明了张望在艺术方面的才华。他的油画《紫色的花》在参加学生毕业作品展后被母校收藏。不过,张望的心更多地留在了凤凰205型相机的镜头里。毕业前夕,他去云南西双版纳采风时拍摄的一组照片,出现在《浙江画报》的两个页码上。从学生会的摄影展到公开发行的画刊,张望隐约看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他决定为此而拼搏。

  1962年中秋时分,张望出生在天台县。在当地任语文教师的父亲举头仰望一轮明月,口里兴奋地蹦出个“望”字来。于是,“张望”成了一个人的专有名词。令张望父亲始料未及的是,成人以后的儿子居然成为专业“张望者”。

  张望介绍说,父亲当教师前,曾在嵊州的报社担任过美术编辑,是一位画家。而且,张望的叔叔也是天台县知名书法家、文学家。如此家庭背景为幼年的张望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绘画、书法和写作伴随他走完10年基础教育阶段,然后走上工艺厂的工作岗位。

  张望的机遇来自高考制度的恢复,他憧憬着能够进入中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学习提高。现在,那张曾经张贴在储藏室墙上斗大的“拼搏”两字已不知去向,但是当时,这两个字见证了张望人生的第一次拼搏。高考前的两个月,无论白天工作多么辛苦,夜里的张望总会出现在这仅有8平方米的储藏室里,有时直至凌晨才在旁边的一张床上休息几个小时。夏天,储藏室没有电风扇,苦读文化课的张望全然不顾,挥汗如雨。他似乎不知炎热,有一次甚至半个月没有洗澡,身上一股臭味。

  这次拼搏的结果是,张望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天台县考取浙江美术学院的第一人。

  但是,人们当时难以理解的事发生了。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张望居然放弃了分配的工作单位,只身携带300元人民币南下深圳寻求发展。

  张望坦言,他是去淘金的,但是,是为了艺术而淘金。张望回顾当初的选择时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搞自己喜爱的艺术。张望显然不想重蹈梵高、莫扎特等艺术家穷困潦倒的覆辙。这位美术学院毕业生立志凭借自己的奋斗,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经济基础。

  事实上,张望当年的选择以及他的自我解释,至今不会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但是,它属于另类的张望。张望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他为此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拼搏。

  〇从杭州到广州,张望没有进入深圳的边防通行证。他参加了旅行团才得以抵达深圳,一游便是10年时光。

  1988年,去深圳并无如今这么方便。张望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以游客的身份完成了深圳之行。然而,在深圳这座新兴的城市,特区建设急需各类人才,机会的大门敞开着。张望的美术学院文凭与扎实的美术知识使他左右逢源,拎着一只旧皮箱的他从容走进一家报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不久后,张望又在深圳大学艺术专业兼任教师,讲授素描和色彩。

  张望在深圳站住了脚。不过,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张望说,他制定了10年淘金目标。所以,张望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深圳海洋设计社,从事出版物的装帧设计。这与张望的美术专业有机相联,使他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深圳印刷设计业内迅速崛起,合同订单接踵而至。几年里,张望设计的出版物中,有7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设计奖。

  张望在许多人眼里成了财迷,因为不分昼夜、不顾劳累、连轴转地谈生意、签合同。不过,北归之心一直伴随着淘金的他。为此,腰包逐渐殷实的张望精打细算,生活依然俭朴,决不乱花一分钱。

  长江三峡一期工程上下游围堰合拢截流之前的1996年,张望悄悄带着相机出发了。在三峡工地,他被火热的建设场面感动着,不住地寻找角度,按动快门。不久之后,张望在三峡创作的作品《华夏塑魂》被摄影杂志《光与影》刊用,并荣获全国摄影月赛一等奖。

  “做自己爱做的事,让摄影、文学、书法、绘画和音乐齐头并进,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张望说,这是他的理想。在《华夏塑魂》获奖的那一刻,张望意识到,北归的日子来了。他的下一个10年目标浮出水面:要做中国一流的摄影人。

  〇回到西子湖畔后的张望,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从此,深圳出版印刷界少了一个淘金的商人,而杭州乃至中国摄影界多了一位摄影家。

  1998年,张望将自己的公司无偿转赠他人后,结束了在深圳的一切商业活动,北归杭州定居。他期盼了10多年的“专业从事诸科纯艺术创作”就此开幕。

  那时,几乎鲜有人知这个专业从事摄影的张望。张望是一个孤独的行旅者。他独自一人起早摸黑,浪迹天涯,采风创作。几年里,一连串影展赛事中奇迹般地多次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张望。

  1999年,张望《春之舞》获浙江省第九届摄影艺术展览一等奖,作品《春》获第二届“明星杯”全国诗书画影大奖赛金牌;2001年,张望创作的《世纪回望》和《我心我影》分别获得第十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优秀奖及中国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入选作品。2003年举行的“休闲在杭州”全国摄影大奖赛是杭州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国性摄影赛事,张望凭借作品《灵隐寺》摘取了大奖赛所设的最高特等大奖……

  去年5月中旬,张望受邀出任第十五届奥地利国际摄影展国际摄影评委。在奥地利林茨市,张望为来自105个国家摄影人的5万余幅作品决定命运。

  张望深知每一幅参赛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辛勤、汗水和期望。强烈的责任感驱使这位中国评委对每一幅作品都给予认真的观察与判断。但是,“奥赛”的评选流程不允许评委在时间上有过长的犹豫和延误,从对作品的第一眼观察到做出判断并说出“Yes”或“No”,整个过程不过2秒钟。只有同一组的评委全部“Yes”,作品方能进入金、银、铜牌的候选系列,否则,就是淘汰的命运。张望的脑子时刻保持着闪电般的反应速度及高度紧张状态。所以,一天下来,他浑身被汗水湿透,身体如同虚脱一般。

  创建于1992年的“奥赛”,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艺术类摄影赛事。世界摄影人每年都会关注“奥赛”,作品获奖是他们最美的梦想。

  2004年,张望的摄影作品《禅静》和《过堂》在第十三届“奥赛”中,分别获得中国专题组金牌和铜牌。2005年,张望更是以一幅题为《烟霞洞之谜》的作品登上第十四届“奥赛”专题组最高荣誉台——获得冠军奖。按照“奥赛”规则,获得冠军的张望受聘出任2006年第十五届“奥赛”评委。张望说,站在世界艺术摄影的最高峰,他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北归后的10年转眼就要过去,张望在摄影实践中收成颇丰。目前,已经被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破格直接评授国家高级职称的他,又在张望着自己下一个拼搏的10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一位摄影家的
人生旅程
■本报记者 刘一丁 2007-11-2 5ACFCA94B4F34CB648257384002AEC9E[A1-刘一丁≈B1-竺大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