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一位摄影家的
人生旅程
· 透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世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透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世界
■党 文
  《中国摄影家的眼睛》丛书是国内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当代著名纪实摄影家研究丛书,选取了当代中国10位著名纪实摄影家——朱宪民、吴家林、王文澜、贺延光、胡武功、侯登科、于德水、姜健、王征、黑明,荟萃了国内外学术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的精彩文字和每人150幅左右的摄影作品,并配有反映摄影家成长历程的生活照、工作照。

  朱宪民《黄河等你来》

  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朱宪民用30年的时间为这条大河留下了影像足迹。无论是《黄河渡口》还是《打麦场上的母女》,他用朴实的图像向我们传递着黄河流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其说他的黄河情结是对自己故乡故土的眷恋,不如说是对底层劳动者永远无法释怀的牵挂。

  他的图像散发着关注普通人的温情,即便来到北京、广东、香港,在他影像中洋溢的仍然是普通人的快乐。“他像匍匐于大地的草一样,将根深深扎入土地,又将茎叶向四处延伸,由此变得更加繁茂。”布列松曾经赠言朱宪民:“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

  本书收录朱宪民从1964年到2007年的140余幅作品和12篇精彩评论。

  吴家林《边地行走》

  吴家林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因平常而非常的世界。当我们随着吴家林边地行走,在中国云南百姓的生产、生活的影像中,体验山里人生活的宁静与快乐,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吴家林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极端的中国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而他道地南方的、日记式的素描又使他的见证有了人类学或社会学意味。

  1993年以后,吴家林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国际亮相并引起布列松 、马克吕布等世界影像大师的关注。2006年,他的作品被列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集,袖珍摄影黑皮书《吴家林中国边陲》在英国出版。

  本书选取了138幅作品和15篇精彩的评论文章,其中很多作品是首次出版与读者见面。

  侯登科《飞去的候鸟》

  侯登科,一个在当代中国摄影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代表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批中国摄影家的影像、经历和思考;他的思想常常在摄影界之外引起震动。摄影成了他最后见证自己存在、了解和思考社会生活的方式。他拍摄陕北地区候鸟一般的麦客,自己也像候鸟一样永远追逐着炙热的阳光,2003年他因病逝世,离我们而去。

  侯登科的影像有一种少见的自然、平朴和踏实。在他生命的后期,他的拍摄获得了一种随意的自由,他以一个中国农民的视角为历史留下了20世纪最后20年即将消逝的农村生活影像。本书选取150余幅经典作品,16篇精彩评论,以及侯登科的日记和书信。此书是我们在侯登科逝世5周年之际献上的一份纪念。

  胡武功《民间记忆》

  如果说胡武功在影像上追求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平和朴实,那么他在摄影思想理论上的探索上则像一位执著热情的战士,他以不懈追求推动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影像革命,回顾和梳理了新中国40年来的《艰巨历程》,又为呼唤《中国人本》而殚精竭虑,这一切与他的影像一起奠定了他在摄影界的地位。

  30多年来,他用诚实的方式专心致志于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演变,记录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这些画面为未来的社会学家、史学家、民俗学家以及作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更迭之时的民间关中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资料。在他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纪实画面后面,寄托着他对现实状态入木三分的揭示,寄托着强烈的人文主义的关怀。本书分为麦客、乡村洋教、四方城、民间记忆四个部分,回顾了胡武功的摄影历程,共有作品130余幅。

  于德水《大地耕诗》

  1985年起,于德水开始把目光锁定在中原土地,黄泛区的人们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休养生息,他们融入泥土,享受着自己的文化和生命。在于德水的镜头中,他们在不断地后退,终于与大地、黄河融为一体。关于河南、关于黄河、关于土地、关于那里的人民……

  20多年来,于德水用他朴实有力的影像语言谱写着自己心中的诗篇,耕耘着只属于中原大地的诗篇。同时,于德水作为“河南群体”的领军人物之一,与众多河南摄影家一起,开拓耕耘着一片广袤肥沃的摄影大地。

  本书收录了于德水140余幅作品,11篇精彩文章和他与已故摄影家侯登科先生的珍贵书信。

  姜健《档案的肖像》

  姜健,他对在旁人看来没有意义的农村生活景观——《场景》,注入了自己的温情与思索,并以极大的耐心细细刻画。他以环境肖像摄影的形式辅以大景深的环境细节描写,以《主人》为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造像的同时,也展示了当代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对峙与胶着在农民生活空间中的现实景观。姜健在他的影像之路上独行,用《场景》、《主人》、《马街说书人》……建立了中国的民间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珍贵档案。本书收录了姜健的代表性作品140余幅,精彩评论14篇。

  贺延光《为遗忘留下的记忆》

  对贺延光来讲,摄影是一件充满人性和高度理想主义的事情。藉着相机,他一直有力地叙述事实,并透过客观的事物表达主观的信念和感情。藉着相机,他走近中国百姓,传递他们的苦乐与悲欢、劳作与收获。

  贺延光从1983年至今一直是《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摄影记者。贺延光认为,摄影是为了防止遗忘,为了记住即将遗忘的重大事件。人们是否还记得:老山自卫反击战,华东水灾、广西边境大排雷、北京SARS……他还用镜头对准身边的琐事,记录下社会的成长。

  贺延光一直坚持:“在事实面前,记录比技巧重要,影像背后的问题比影像表面的情趣重要,新闻比自己的名字重要。”同时他坚持着用图像自身言说的基本常识。本书收录140余幅贺延光的精彩作品,很多作品是熟悉影像的同行也难得见到和系统阅读的。

  王文澜《波 澜》

  作为《中国日报》记者的王文澜,认为摄影记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记录中国的变革,他把每一次聚焦化作一个音符,演化出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交响曲。30年波澜涌起,30年大浪淘沙,30年峰回路转;有水波粼粼的诗意,有波澜壮阔的坦然;在历史的时空中,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选取与众不同的视角,总是波澜不惊。

  本书选取140余幅较少面市的作品,不为展示作为著名新闻摄影家的个人才华,只为展现跨越30年、从中国30个省市采集的图像文献。

  王征《寂寞天堂里的生灵》

  王征的摄影《西海固》,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里集中地做长达7年之久的大规模图像记录,记录他自己的民族,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他们生命的顽强与容忍。王征在西海固收敛起自己奔放的情怀,力图冷静客观地记录,用这些数量巨大的图像和丰富的文献,书写着关于宁夏西海固的人文生态的图像志。本书每一幅作品下都用寥寥数语讲述了一段故事,一个习俗。在一个个凝固的瞬间里,我们感受着心灵的接近与交融。

  他说,我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田野作业”方法,试图作一些当地生存状态的定量分析,想想每年100个左右的工作日,到2002年已经7年了。可我觉得这些事到今天也没有做完。我想我应该用一种综合的文本形态来表达西海固,仅仅使用影像是不够的。当然,这事能否做完整,可能取决于我有没有那么幸运了。

  黑明《与千人对话》

  1995年,费孝通的一本《江村经济》改变了黑明的摄影道路。黑明在10年中拍摄了100个知青、100个藏民、100个农民、100个被地雷炸过的边民……通过一件件文案的研究和分析,他以最为平实的视觉影像和犀利的洞察目光,叙述时代变迁,记录大众生活,并且理智地捡起了摄影人早已漠视的“那只折断的翅膀”——文字,以特征鲜明的摄影语言和质朴无华的文字风格,完成了纪实摄影的社会使命。本书为我们讲述了特定事件、特定场景中普通人的真实故事,也许你或你的朋友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透过《中国摄影家的眼睛》看世界 ■党 文 2007-11-2 48256F32002924A6482573840027596B[A1-竺大文≈B1-竺大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