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 “种文化”对文化人的启示
· 哲理漫画
·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自然观
· 当代资本扩张的主要特征
· 体现政有所为 强化民生保障
· 新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0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种文化”对文化人的启示
林晓峰
  在浙江广袤的土地上,农民“种文化”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探索,是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其中,文艺创作、演出、展示活动占了很大比重。这些真正的“草根文艺”,对文艺本身以及文艺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

  启示一:文艺创作的源泉是鲜活而具体的。 “草根文艺”更多样地容纳民众、民间的文化形式,使核心文化显示丰富多彩。农民“种文化”所创作的作品中,我们能完全领略到一种真正来自民间的原汁原味的自在的生活形态。它拥有来自民间的伦理、道德、信仰、审美等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自由色彩和原始形态。这种生活形态,是文艺创作最为原始的原生态蓝本,而且是鲜活而具体的。

  农村各地环境不同,语言特色各异,文化背景和生活特点、价值取向都有差异,乡土生活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农村具有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原生态文化,有的民族文化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如红白喜事、庙会香会所举办的仪式和歌戏表演,实质上是农民在自娱自乐。这不仅是农民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而且是我们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生命延续。

  我们应该有一种着眼历史、关注乡土的创作心态,摈弃浮躁,真正“沉”到民间去,去发现深蕴其间的斑斓多姿的生活图景,再将之放在时代大背景中去观照,发现其特色,树立作品的时代坐标,以朴素的写作手法去表现,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深入生活,走近群众,到群众鲜活生动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发现,才能创作出深刻反映人民生活、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在这方面,农民“种文化”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

  启示二:农民成为创作主体,使“喜闻乐见”得到真正的落实。在“种文化”活动中,农民不再是坐在台下的观众,他们是活动着的创作主体。登上舞台就是主演,走下舞台就是观众,演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感受的就是自己创造的快乐与愉悦。

  农民从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变成了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我创造,自我展示,达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着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必须是用农民喜爱的形式去表现农民的生活,说的是农民的语言,反映的是农民身边的事情,让农民感到亲切自然。“喜闻乐见”不是挂在嘴边,而是真真切切体现出来,实实在在产生效果。

  文艺作品要真正做到受众欢迎,需要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思考和下功夫。农民“种文化”的成功,传达出一个明白无误的信息:文艺创作要关心大众的现实生活,表现民众的共同情感,倡导思想性、精神高度与平民化、生活化的结合,以切合民众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内容,来赢得人民的信赖和喜爱。

  启示三:文艺的娱乐样式也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民在创作“草根文艺”时,其文艺样式是多样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作为一个农民,他所喜欢的文化一定是在内容上表现其喜怒哀乐,方式上符合其审美情趣。一句话,农民最渴望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化娱乐样式。

  这种文艺样式深深地扎根于一方水土。传统戏剧特别受当地村民喜爱,也就是这个道理。每逢农闲唱戏,这村戏台搭起来,四邻八村的农民都像过节一样赶来看戏。浙江民营剧团的发展,就在于民营剧团的乡土味、民间味浓郁的戏剧样式,深深地吸引了农民观众。

  农村农民乐于通过属于自己的文艺形式、来满足自己的基本文化需求,这是与农村民众的所处环境、接受习惯和思维结构相契合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和艺术家,尽可能地熟悉并准确把握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心理,通过大众化、民间化、老百姓所接受所喜爱的文艺样式,创作出更多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作者系省文联党组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种文化”对文化人的启示 林晓峰 2007-10-29 浙江日报000112007-10-29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