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2000年,我国GDP翻了两番,能耗只翻了一番。但从2001—2005年,我国出现了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现象。能耗过高引起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在最近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院士们“不约而同”地在能源问题上“聚集”。
杜祥琬院士是我国应用核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倪维斗院士曾任国家煤燃烧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大中院士是我国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严陆光院士长期从事近代科学实验所需的特种电工设备的研制和电工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在论坛上,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的看法。
我国能源面临四大挑战
王大中开始讲演时用几个“排位”给人以警醒:中国在世界能源的地位,已成为第二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第一煤炭生产与消费国、第二石油消费国及石油进口国、第二大电力生产国。“我国能源的人均年消费量是1.72吨标煤,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4%,但我国人口众多就使能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问题还不止这些。王大中说:“当一个国家人均GDP没有达到一万美元时,人均能耗是随着GDP而增加的。达到一万美元后,增加就很少了。一般来讲,一万美元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这就意味着我国在实现现代化以前,人均能耗还将持续上升。”王大中指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四大挑战:人均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来能源消费出现超常规增长,能耗增长超过GDP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任务艰巨;环境污染加剧,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对于近期能耗增长超过GDP增长,王大中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高耗能、高污染、重化工业增长过快。目前,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中的比重约为70%。今年1—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而占全国工业耗能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油、化工六大行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20.3%,增幅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二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交通和建筑行业成为能源消费新的增长点。2000—2005年,全国城市建筑面积增加1.45倍,住宅建筑面积增加2.44倍;2000—2006年,中国轿车产量增加6.5倍,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私人汽车拥有国。这些都加大了我国的能源消耗。
围绕煤炭做文章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69%。“煤现在、将来(直到2050年或更晚)仍将是我国能源的主力,虽然随着其他能源的发展,煤在总能源中占的比例会逐渐下降,但总量仍会不断增加。”倪维斗如是说。他把煤的现代化利用——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系统看作是应对我国能源严重挑战的战略方向,“煤经气化后成为合成气,净化以后可用于生产化工原料、液化燃料(合成油、甲醇、二甲醚)和电力。这些生产过程的能量流、物质流、火用流按最优原则耦合在一起,比分别生产相关产品在基本投资、单位产品成本、环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效益”。
倪维斗认为,这种多联产系统组成部件的绝大部分技术是成熟的,只要我国各部门(煤炭、化工、电力)打破行业界线,通力合作,在三五年内就有可能建立大型的示范多联产装置,并在2020年前后有相当数量的推广。
发展“零污染的绿色能源”
杜祥琬在《中国要发展三种概念的绿色能源》演讲中特别提到了一种“零污染的、巨大的、廉价优质的绿色能源”——这就是“节约能源”的行动本身。他说,从1990—2005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降低了50%,但在高能耗产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仍高出40%,能源系统总效率比国际水平低一倍。我们浪费严重,节能的潜力就大。他指出要纠正“GDP就是硬道理”的片面发展观念,确立“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适当抑制GDP的增速,因为过快的增速会刺激粗放的能源开采和利用。节能要构建法律和制度体系,还要构建以技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节能、高效的生产体系,转变增长方式。